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一个《台州宣言》的落地,不仅推动了吉利汽车内部的“大整合”,更搅动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并且极有可能要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看看吉利最近半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改变,从品牌整合到上市公司私有化,从人事调整到研发体系的全面打通,这一系列的变革调整动作之大显然超越了外界的预期——坐镇背后的李书福积极运筹帷幄,毋庸置疑是在为全球汽车产业新变局未雨绸缪。
2024年9月20日,在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书福公开课”现场,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没有人预料到,吉利将迎来一场暴风骤雨式变革,而且波及之大影响之深,远超外界想象。
吉利为何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范围深层次地推动企业的内部整合?尤其是当下吉利的“大整合”,是不是用力过猛?在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上,如此整合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能如预期的那样得到有效量化?
在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000175.HK)最近召开了一季度财报会议,公司高层现身并回应了外界的诸多疑问。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吉利整合如此“大动干戈”的背景和考量。但对于外界而言,要厘清李书福的“整合逻辑”,显然还需要有更多旁观者视角。
提问01:一个《台州宣言》,为何能掀起如此惊涛骇浪?
壹哥:很显然,外界低估了吉利推动内部大整合的决心,和李书福“聚集”战略的定力。
台州是李书福“造车”的起点。根据官方对外发布的信息:在对外发布《台州宣言》前几周,李书福曾亲率吉利控股集团全体管理层来到吉利第一座工厂台州临海基地学习交流,期间共创了《台州宣言》。
“该宣言是吉利控股集团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和行业竞争新格局,进行战略审视后达成的发展共识。”
从《台州宣言》发布至今不到8个月时间,吉利推动了一系列整合动作,从品牌合并到高层人事的调整,深刻践行了李书福在“宣言”里提出的“战略聚集、战略整合和战略协同”。
包括最近官宣极氪科技从美股私有化,吉利高层人事大换防,还有前期的领克与极氪合并,都是在持续践行和落地李书福的《台州宣言》。
《台州宣言》的提出,说明从李书福开始,彻底终结了吉利在全球乃至中国市场的“扩张”战略。从海外并购到派生多品牌,从站稳燃油赛道到全面布局新能源赛道,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投资,吉利可以说在过去25年里一直在“扩张”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最后一次扩张冲动是极氪独立征战高端新能源并谋求美股上市。
《台州宣言》的提出,让吉利的视角开始从外转内,李书福提出的“战略聚集、战略整合和战略协同”由此更具现实意义考量: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存量竞争日趋白热化,竞争对手加快在新赛道拼抢让吉利倍感压力;另一方面,全球地缘政治风波再起,吉利谋求“全球化一盘棋”发展愿景也遭遇现实挑战。
提问02:极氪与领克合并符合外界预期,极氪私有化再回归“一个吉利”有何深意?
壹哥:极氪和领克原来就是一个体系派生出去的,在技术架构上可谓“同出一门”,可以说天生具备整合协同效应。当时让极氪以独立高端新能源的姿态向上发展,符合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需要,但面临的现实压力和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比如高端新能源仅仅依靠纯电产品其实是很难盈利的,在这个细分赛道除了早年起步的特斯拉,外界很少看到只依靠纯电产品就能盈利的“其他成功样本”。
比亚迪和理想等突出重围新能源企业,本质上都依托双赛道布局(纯电+插混/增程)才能实现盈利,极氪如果要单独依靠高端纯电路线盈利,可能还需要等2-3年时间,尤其是等极氪电混产品开始走量。
在此期间,极氪不得不面临持续亏损的难题。加上美股上市后,极氪在资本市场并没有收获预期中的“溢出效应”,现阶段持续亏损可能持续拉低美股股价,加上美国对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强化监管,导致美股上市的极氪科技从业绩到经营都不得不承压。
而要实现与母公司吉利汽车的协同效应,最大化减少内部的关联交易,极氪科技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美股退市,先通过私有化退市,然后将业务合并进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后者也因为一个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的“入局”,变得更有想象力,更有利于在资本市场“讲好新能源故事”。
极氪与领克合并,并入吉利汽车的信号释放后,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股价持续拉升,就充分证明:资本市场很看好李书福这波“反向操作”。
提问03:吉利内部“大整合”,对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壹哥:作为中国品牌汽车里的龙头企业,吉利如此干戈“大整合”,带来的影响绝非孤立的而是牵一发动全身,有望改写的正是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
依托更早的转型和赛道切换,加上垂直整合供应链带来的成本效应,比亚迪已经在智能新能源赛道率先突围成功,通过插电混动“电比油低”的竞争策略,不仅大肆抢夺了合资品牌A级车市场,而且将不少本土品牌玩家逼到了墙角。
吉利、长城、奇瑞和长安这样的本土汽车企业,在过去2-3年里都在抗压前行,当然在此期间最大的竞争压力来自比亚迪。不过,很快,竞争的双重压力将来自“比亚迪+吉利(甚至+奇瑞)”,吉利通过内部整合和产业链的重构(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也基本是垂直整合),已经让银河系产品有赶超比亚迪的态势。
在竞争最惨烈的A0级市场,合资品牌几乎全部被挤出局,吉利星愿已经单月销量上赶超比亚迪海鸥。银河E5、银河L6和星耀8等产品也跟比亚迪多款王牌产品“捉对厮杀”,终端市场一城一池的拼抢可谓相当白热化。吉利银河的竞争策略是“阳某”——用竞争对手几乎同样的价格提供比对手更好更强大的产品。
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战火,吉利银河将从10万元以上逐渐绵延到10万元-20万元的几乎所有细分市场。至于15-20万元以上的细分市场,则交给“领克+极氪”这两个品牌来“卷”。
所以,通过内部整合取得“将本”的协同效应后,吉利很快将在市场终端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以实现2027年吉利控股集团“整车销售500万两”的中期目标。
在存量市场竞争中谋求企业发展的“增量”,对于吉利而言意味着:逆水行舟中必须奋楫争先。所以,对于合资品牌和中国本土品牌而言,更大的挑战还在于2026-2027年。
如果到2027年比亚迪和吉利双双杀入500万辆俱乐部,对于同样角逐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和其他本土玩家而言,都不会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