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的聚光灯下,一个新名字正式登上中国汽车舞台——“奕境”。这不是又一款贴牌智驾车的发布,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东风汽车,这家拥有56年造车积淀的汽车央企“国家队”,与华为,被网友戏称为“智能帝君”的科技巨头,联手推出了一个深度共创、联合定义、联合开发的全新新能源品牌。
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透露,“奕境”是双方一个团队、百亿投入、三年深耕的战略成果,是双方毫无保留的倾力之作。

“含华量拉满”,在奕境身上成了现实。但比技术堆砌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东风和华为?而“奕境”这个名字背后,又藏着怎样一场对中国家庭出行方式的重新定义?
从“功能车”到“智慧伙伴”:家庭用户才是真正的C位
过去十年,智能电动车的主战场集中在“性能”“续航”“自动驾驶”这些硬指标上,车企比拼的是谁跑得更快、算力更强。但随着市场成熟,消费者尤其是家庭用户的需求正在悄然转变——他们不再只关心百公里加速几秒,而是更在意:这辆车安不安全?孩子坐得舒不舒服?系统会不会卡顿?能不能听懂一句“打开后排空调,调低一点”?
奕境打出的第一张牌,正是“为家庭用户造最好的车”。它把“安全至上”放在首位,电池以“零起火”为目标开发,整车结构对标最严苛的碰撞标准;细节上,连大灯造型都因0.5毫米的差异反复打磨20多版——这种近乎偏执的品控,源自东风6000万用户出行数据的长期沉淀。
当然,“奕境”这个名字,不是高管会议室里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由万千用户投稿、票选而来。品牌方明确表示:这是东风第一个由用户深度参与共创的品牌。这种“开放共创”的理念,不只是营销话术,而是试图重构车企与用户的关系——从“我造你买”,变成“我们一起造”。

含华量≠贴牌合作:“一个团队、百亿投入、三年深耕”的真融合
坊间常有“华为造车”的争议,但事实上,华为始终坚持“不造车”,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帮助车企造好车。然而,大多数合作仍停留在“供应零部件+局部集成”的层面,真正实现全流程深度融合的,凤毛麟角。
而奕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办公。东风与华为组建了一个实体团队,共投百亿资金,三年磨一剑。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采购,而是从产品定义开始,双方就坐在一张桌上决策。华为开放了全套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供应链管理)体系,把ICT领域的研发流程、质量管控、全球化供应链经验全面导入;乾崑智驾、鸿蒙座舱、车云协同等全栈智能解决方案,也都成为奕境的底层能力。
换句话说,奕境不是“东风车身+华为大脑”的拼装车,而是从根上就长出来的“混血儿”。它的智能系统不是后期嫁接,而是与整车架构同步设计、协同进化。这样的深度耦合,才能真正实现“有思想、会学习、能进化的智慧生命体”。

国家队+科技巨头:一场迟来却必要的“双向奔赴”
回看东风与华为的合作史,其实早有伏笔。早在2010年,双方就在智能化领域展开探索;2018年签署战略协议;2023年升级为2.0深度合作模式。15年的磨合,让这对组合成为中国车企中合作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模式最多、程度最深的典范之一。
如今,东风作为央企,在整车制造、底盘调校、品质管控上的“硬功夫”,遇上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AI算法、云端服务上的“软实力”,终于结出硕果。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联手,更是“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的一次标志性融合。
车市麻辣烫
虽然首款车型要等到2026年4月北京车展才正式亮相,后续每年至少推一款新车,但奕境的出现,本身就已经释放出强烈信号:智能汽车的竞争,正从“单点技术比拼”进入“全场景体验竞争”的新阶段。
风华正茂,共赴新境。奕境的“境”,既是智慧的境界,也是生活的意境。它所瞄准的,不只是市场份额,更是中国家庭对“理想出行”的那份向往。我们不妨期待:2026年的那款车,是否真的能如其所言,成为那个“让生活更有‘奕境’”的存在?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