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随着电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充电桩供需矛盾亟待解决,新基建赋予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光明前景,充电桩产业将在“万亿级市场”的愿景下迎来巨变,越来越多的国有和民营资本加强布局充电桩市场。充电桩行业企业如何抓住“风口”,充电运营如何把握发展机遇,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之路的深度探讨由此展开。
为此,车桩新媒体和四川岳华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一场线上深度讨论。
川渝市场为何竞争激烈
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已建成充电桩 81.97 万台,同比增长124.14%,全省充电总功率达1220.83万千瓦,跑出建设“加速度”。从2024年全年的增速来看,到2025年底,建设规模有望大幅超出预期目标。截至2025年3月,重庆市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8.12万个,建成换电站219座。率先大规模建设超充网络,建设超充站1452座、超充桩2557个,实现全市、乡镇街道超充及快充全覆盖。除此以外,还将打造川渝“电走廊”等应用场景。加快省际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建设,保障两地电动汽车跨省出行充电需求。
当下,川渝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可谓不好。参与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运营主体大大小小一千多家,不可谓不多。然而,川渝充电桩运营市场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遭遇运营困境,竞争异常激烈。
从供给端来讲,到目前为止,公用快速充电站用户90%依然为城市营运车辆,供给端数量级在近几年增长偏弱,部分区域甚至略有下浮,而新增用户(C端为主)的使用频率与新充电技术(如超充、兆瓦级充电)落地呈现错配。预想中新能源车辆增长与公快充电站用户增加,能形成的转折性影响,还需继续期待城市或区域内未来的利用率和充电量能否大幅变化。
而在充电供给端,即便充电营运收入呈现长期单一化且微薄等特性,但行业本身的稳定收款属性,给了充电站玩家们信心,也是当下绝大多数运营商坚持的动力,其实各大中小玩家均有规模化发展的意愿。
另一方面,近年资本侧的强金融属性推动,投资层面降低充电站建设启动成本,使得许多新入局者盲目投建,部分区域充电桩布局与该区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形成了错配。因此城市公快充电站快速发展的同时,供给端增长率实际上反向放缓,因此点对点-区域与区域的价格战开打。
而部分早期重金融属性的站点运营商,因把前期成本分散在了运营环节,在“长周期-慢行业”的现状下,回收周期拉长,尤其前两年(尤其是2022-2023)热钱涌入,运营商压力骤增,整体市场状况又无力改善,随即陷入更恶性的市场“内卷”局面。
当前充电桩运营企业面临多重经营压力,行业痛点日益凸显。
其一,受市场竞争加剧、公共充电桩布局结构性失衡及用户使用率不足等因素影响,多数企业运营受阻,流量数据、实际收益远不及投资预期,导致"桩位空置率高、设备利用率低"的恶性循环。
其二,在前期重资产投入与后期高运维成本(含电费、场地租金、设备维护)的双重挤压下,企业当前面临现金流亏损的风险,基础运营无法维持。
其三,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经营模式创新受阻,用户增值服务开发、车网互动(V2G)技术应用、光储充一体化场景落地等差异化路径推进缓慢,导致企业难以构建核心竞争力,在规模化扩张与精细化运营间难以取得平衡。这些痛点已形成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堵点,亟待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突破实现破局。
“内卷”之下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价格战频发、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内卷化困境。欲寻求解决之道,需究其根源,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岳华新能源对此做出了解答:
(1)市场内卷的表象
今年以来,在一些电动车渗透率更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充电费用已明显上涨,这即是各公司为实现盈利的调整。这些地区的充电站已过了补贴用户的阶段。一位从业者说,涨价其实是回归正常价格:“不是现在贵了,是过去太便宜了。”
而在一些尚处于拓荒阶段的地区,价格战仍在进行。一名四川的充电桩运营商称,今年夏天,当地充电桩服务费已从去年一度电 0.3-0.4 元降至最低几分钱,在充电聚合平台的补贴下,甚至出现了不收服务费、只收电费的充电站。补贴战之激烈,让川渝市场充电服务费已在0.2元左右徘徊,部分区域服务费已经开始以“分”为单位进行收费。
部分平台截图,仅供参考
在当前充电流量平台是站点运营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站外流量与站内流量的相互转化、相互制衡则是充电站-充电平台运营的一个永恒话题。
近年来,站外流量为攫取流量产生的营销行为,如补贴与会员体系,“以价换量”,拉高平台营销成本的同时,这种“羊毛终究会出在羊身上”的策略终会拉高了运营商本身的线上获客成本;与此同时,站内流量同样面临困境,运营商自有营销体系层出不穷,有效锁住流量,却因市场价格低迷,往往出现活动疲软的情况,通过自我降低利润率,同时消耗企业本身的人力物力成本,费力不少,所得无几。这种双向挤压不仅削弱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可能引发行业生态的长期恶化。
从行业发展来看,站外营销是必然的,站内自救也是必须的,而最终陷入内卷现状,不仅仅在于运营商临时性的协同提价,根因还在川渝市场的三大因素:
壹
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因新能源行业的利好市场大环境,部分新入企业快速进入市场,供给端的增加,让流量市场处于消化不良阶段;
贰
短期供给需求不匹配的充电供求关系。在宏观市场中,短期内充电枪的增长率大于新能源车辆的增长率事件,导致充电枪供大于求-按区域举例;在用户市场中,因营运车辆用户为主流用户,该需求端市场变化导致现有用户增长未达预期,部分区域出现不增反降的现状;也存在同样的供求关系。
叁
行业管理方式方法的逐步完善。现阶段该行业处于新兴行业,部分区域目前存在市场价格乱象,各类运营商对此情况疲于应付。当前相关部门在逐步实施完善监管,并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充电市场亟需正常发展与政策干预的深入融合,否则将出现区域化大规模内卷。
(2)市场内卷过后的消极影响
市场内卷引发的恶性价格竞争对新能源充电行业造成了多维度消极影响。从直观市场表现来看,针对充电价格的恶性冲击,老运营商疲于应付价格冲击;而新运营商则因盈利预期模糊、投资回报周期拉长而陷入迟疑,导致新增项目无法落地,行业整体呈现增长动能不足、发展变缓,变窄。
深层次矛盾则体现为行业生态的持续恶化:不同企业应对充电价格的恶性冲击,都将或多或少顾虑到经营问题,更有甚者已出现现金流亏损以及资金断裂,难以维持正常经营管理,使得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没有办法有效落地,对行业发展政策或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响应不及预期,进一步阻碍整个新能源充电行业快速稳定发展。
面对困境,岳华新能源的思路和经营策略
作为深度参与川渝区域市场发展的企业,岳华新能源自2020年进入川渝市场后,通过高效布局与精准运营实现快速扩张,2021至2024年进入集中发展加速期,三年间累计共建设运营70座充电站,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商业中心及社区生活圈等多维场景,1500把充电枪。在市场运营层面,岳华新能源近几年从落地生根到规模化发展,完整地经历了川渝市场充电站行业的发展与各类因素所产生的流量运营变化。
岳华新能源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托川渝“三条走廊”发展建设思路,互补共创“新赛道”的战略规划,以绿色出行为目标,以低碳能源建设为核心思想,投资建设充电站项目。充分体现了岳华新能源在川渝新能源充电行业领域的拓展速度和卓越实力,更展现了岳华新能源在新能源充电行业领域的投资决心。
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加导致了充电桩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众多企业包括传统能源公司、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都在积极布局新能源充电站市场,推出各种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为此,岳华新能源有以下的经营思想策略:
①区域区块化经营模式
岳华新能源通过实施区域区块化经营模式,在川渝市场成功构建了高效协同的充电服务网络。在5年时间逐步覆盖成都/重庆主城区和充电热力、营运车辆运力集中区块,并在此期间进行了三线城市的充电站点投入,最终形成城市管理从区域化到区块化的转变提升,充电服务能力辐射整个城市,充电用户管理集中化,统一化服务。
从城市到城市,岳华新能源经过5年时间,初步实现2020年公司成立之初,围绕川渝经济带进行充电网络建设的规划目标。
②持续挖掘市场空间,发现市场机会
五年来充电市场发展波谲云诡,岳华新能源始终注重充电服务业态中服务主体即“站点”给到受众群体带来的服务体验。从投资充电站项目之初,从线下安排人力持续沟通到线上社群服务,岳华首要注重“人与人”的沟通;到目前,充电网络初步实现,注重整体大盘网络服务能力到站点管理中“人与人”的交流持续,用户体验不打折扣。
随着服务用户的场景化细分,岳华新能源也对不同站点场景,不同充电时段进行细分。
首先,在城市集中热力站点,探索发掘充电网点对区域周边常驻用户的辐射能力,由单个网点到该街道(片区)几个集中场站,对区域用户的联合活动/充电服务分流/区域周边增益服务支持。
其次,针对城市周边物流站点,发掘充电网点对B端车队的场景支持能力,分时段服务不限于城市城配—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冷链物流—城际电动重卡等B端用户,并围绕城市环线,物流集中区位进行持续探索。
最后进行开放式用户发掘,通过自身已有的充电网络,形成多平台多渠道的用户探索,并不断吸纳周边充电站点,组合大型服务网络,探索充电环节多类场景支持,并形成市场价格引导,呼吁“充电反内卷”。
最后:号召良性的市场经营环境
新能源充电站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市场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用户体验。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能够促进充电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提升充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其对现有存量分割,不如新创;与其对现有用户争抢,不如扩大用户规模。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充电行业需构建多方协同、体系化推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布局:
在政策引导层面
需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以统一运营标准、加强监管,确保行业基础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在行业协作维度
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枢纽作用,牵头推进技术及服务共享模式,打通共享服务平台,建立联合服务机制。
在市场竞争机制方面
需推行良性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良性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充电服务价格的合理化,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
在用户服务端
应优化用户体验,探索新型服务服务模式。下沉到一线与用户沟通,收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用户满意度。这四大维度形成的政策引导、行业协同、市场驱动、用户为本的立体化发展框架,将有效推动充电行业向集约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演进。
因此岳华新能源希望通过各类渠道呼吁各个运营商齐心协力,在现有情况下,一起做出变化,通过一点点变化的堆积,最终改善现有市场环境。
同时,在推动充电站市场健康发展过程中,多主体协同共治也至关重要。首先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加强监管,确保充电站建设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同时限制不良运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其次企业运营商作为充电站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需要关注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运营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运营商应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市场发展。
最后消费者则是充电站市场的最终受益者。应积极参与市场反馈,通过选择优质服务,推动充电站运营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此外,消费者还应增强环保意识,合理使用充电资源,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方主体各司其职、相互促进,方能实现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在政策扶持、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新能源充电产业正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向智能高效方向迭代。与此同时,行业参与者通过跨界协同构建生态闭环,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兼具环保效益与商业可行性的新型运营体系逐步形成,预计未来将呈现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态势,需政企协同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