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4月,深蓝汽车高调宣布全系车型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2万辆大关,同比增长58%,创下品牌成立以来最佳单月业绩。看似同比增长58%的光鲜数据背后,隐藏着令人胆寒的真相:主力车型SL03单月销量仅944辆,同比暴跌78.1%,环比下滑64.19%。这个曾以"超级增程"技术横扫市场的品牌,正陷入"越卖越惨"的生死时速。
主力车型集体遇冷:深蓝汽车市场根基动摇
在刚刚过去的 3 月,深蓝 SL03 仅卖出 944 辆,这个曾创下 "33 分钟破万" 纪录的爆款车型,如今市场存在感已弱于二线品牌。更令人担忧的是,深蓝 SL03 的价格体系彻底崩塌 ——2025 款起售价即便是降幅 12.8%,但销量依然未能止跌。而另一款主力车型 L07(3 月销量 3204 辆),尽管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却因 偶有"智驾功能受限"等问题,用户口碑持续下滑。
与竞品对比更显残酷:3 月零跑汽车以 3.71 万辆登顶新势力销量榜(同比增长 154.7%),理想、小鹏紧随其后;比亚迪单月新能源销量突破 37 万辆(占市场近 30% 份额),吉利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167.2%。深蓝在主流市场的份额被挤压至 1.94%,且呈加速下滑趋势。
深蓝汽车两年累计亏损 45.7 亿,资不抵债困境加剧
根据长安汽车 2024 年年报披露,深蓝汽车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72.25 亿元,同比增长 43.8%,但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分别为 - 15.89 亿元和 - 15.72 亿元。叠加 2023 年亏损 29.99 亿元,深蓝汽车两年累计亏损达 45.7 亿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截至 2024 年末,深蓝汽车净资产为 - 35.03 亿元,已连续两年资不抵债。销量增长未能扭转亏损趋势,暴露出成本失控与盈利模式缺失的硬伤。
产品矩阵 “头重脚轻”:新车型难破战略困局
深蓝汽车的困局源于战略误判。2024 年推出的 G318 硬派越野车型,上市初期订单达 1.4 万辆,但后续月销量持续下滑至千辆级,全年累计仅 8908 辆,与年销目标 月均1万辆相去甚远。核心原因在于产品策略与用户需求错配:80% 的用户选择四驱空悬版,而深蓝初期主推两驱空悬版,导致产能与需求严重脱节。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品定位与定价逻辑混乱:深蓝 S05 增程版起售价 12.59 万元,竟高于纯电版。这种 “增程贵于纯电” 的定价策略与市场普遍认知相悖,直接导致消费者转向竞品。此外,SL03、L07、S07 等车型价格区间高度重叠,形成 “内耗式竞争”,进一步分散了品牌资源与用户注意力。
长安输血续命:没有技术护城河的 "寄生" 游戏
深蓝的生存完全依赖长安汽车的技术输血。作为长安 "香格里拉计划" 的核心承载,深蓝获得了超级增程 2.0 技术、EPA1 全电平台等关键资源。2024 年,长安集团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 6.36%,其中相当部分流向深蓝的智能化项目。这种 "寄生模式" 在短期内带来了销量增长,但也埋下隐患:深蓝的研发费用率高达 12%,显著高于长安集团(6.36%)及部分竞品(如理想汽车 10.6%),导致连续两年亏损。
除技术输血外,长安的支持还体现在供应链端。深蓝 S09 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正是长安与华为战略合作的产物。但过度依赖外部技术也削弱了深蓝的自主创新能力 —— 其专利数量跟比亚迪相比相差甚远,核心技术储备不足。深蓝自研的 DEEPAL AD 智驾系统仅支持基础 L2 功能,而比亚迪同期自研的 DiPilot 4.0 已实现城市 NOA 功能全覆盖。这种 "技术空心化" 困境,使得深蓝在智能化竞赛中逐渐掉队。
生死时速:2025 年或是深蓝最后的机会
面对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生死淘汰赛,深蓝正进行战略背水一战。邓承浩宣布 2025 年总销量目标50万辆(国内 40 万辆 + 海外 10 万辆),并计划全系搭载 L2.5 级智驾系统(华为乾崑 ADS 3.0 与自研 Deepal AD 双方案)。但现实异常残酷:1-4 月累计销量 8.78 万辆(国内市场),仅完成国内目标的 22%。若 S09 交付后未能持续放量,深蓝将面临"断粮"危机。更严峻的是,长安的耐心正在耗尽。2024 年长安新能源板块亏损扩大至 55.9 亿元,其中深蓝亏损15.72亿元,阿维塔亏损40.18亿元;启源、阿维塔等品牌同样需要资源倾斜。深蓝若不能在 2025 年实现全年减亏,可能面临战略收缩甚至被整合的风险。长安汽车 2025 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 166.71%,进一步压缩对深蓝的输血空间。
燕赵车评:
朱华荣曾断言:“深蓝是长安向新能源转型的战略命脉”。当资本耐心耗尽,这场“销量狂欢”终将沦为新能源淘汰赛的又一声叹息。留给深蓝的时间,或许比数据呈现的更紧迫。当深蓝S09的预售价公布时,市场记住的不是23.99万元的起售价,而是"多退少不补"的承诺。这个细节折射出品牌的极度不自信。在新能源汽车"剩者为王"的时代,没有技术护城河的深蓝,或许连成为"剩者"的资格都没有。长安的输血能撑到何时?答案或许就藏在2025年的销量报表里。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