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意料之中的极氪品牌人事调整,终于还是来了。
4月23日上海车展极氪发布会结束后,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品牌营销服一号位林金文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不讳:“营销是我们团队的短板,也是我的短板”。
5月4日,还没等到五一假期结束,极氪科技集团便紧急发布了一则关于最新人事调整的通知。
其中,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整体工作,直接负责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用户交付中心。而林金文则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运营与流程,协助林杰管理极氪品牌国内营销,并向林杰汇报。
从林金文到林杰,极氪品牌营销服一号位“换将”的意思很明确,在销量高度承压的当口下,极氪不能存在短板,也不允许存在短板。
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1-4月极氪品牌累计销量约为5.5万辆,按照全年32万辆的目标折算,可谓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恰逢双品牌合并的第一年,极氪与领克的市场业绩能否迎来“两翼齐飞”,自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二季度中期这样的敏感时期,果断对极氪品牌进行人事换防,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销量承压,倒逼组织变革
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怕,但兄弟的成功更让人揪心。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身处同一个战壕内的极氪领克品牌,却正在暗暗经历这种万众瞩目的“内部比拼”。
自2018年以来,林杰治下的领克已经从当年12万的年销规模,发展到2024年的28.5万辆,走出了一条小有波动但整体走高的“上坡路”,而这种态势大概率还会在今年延续下去。
极氪科技集团成立后,交给领克2025年的销量任务是39万辆,今年前四个月,领克已经完成25.6%的销量目标,算得上一个平稳的开局,最重要的是,领克今年的企业动态,仍然展现出“干一样,成一样”的健康态势。尤其是随着领克900等爆款单品的诞生,意味着该品牌后续仍有可能迎来销量上的大幅提升。
也正是有领克做对比,才显得极氪压力更大。
今年4月,极氪全产品销量仅1.37万辆,同比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两位数下滑,尤其是在时间进度条只剩下66.7%的情况下,距离全年销量目标还差83%。
目前极氪在售车型共有6款,但势能过于集中,近半年来主要依靠极氪7X和极氪001这两款车型。其中极氪7X的销量大概能占到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进入2025年以来便再没有过单月销量破万的情况。
要知道,极氪7X是被寄予厚望的一款车型,上市之初曾明确对标特斯拉Model Y,在充电效率、动力、续航以及空间内饰等多方面表现出色,同时兼具较高的性价比,此前过万的销量也曾是实力的证明,但却并未保持好持续性增长的节奏。
极氪001同样是高开低走的另一例证,去年6月份最高销量曾达到1.4万辆,与小米SU7不相上下,但自此之后便一路走低,今年3月份销量仅不到3000辆,与对手的差距越拉越远。
对于极氪而言,除了极氪001和极氪7X两款“震场”的车型之外,剩下的几款产品基本都没有再展露出爆款潜质,包括极氪009、极氪007、极氪X以及极氪MIX在内无一例外。
尤其是极氪MIX,今年前三个月销量仅不到400台,着实应了那句“雷声大,雨点小”。此前官方消息称,极氪曾为MIX所属的浩瀚-M架构70亿的研发资金,但该架构诞生的第一款车型却石沉大海,着实是一个重大打击。
当这些投入大量资金和心血的产品都没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时,问题的关键可能就并不单单限于产品本身了。
林杰救场,补齐极氪短板
极氪在产品上的失利,根本问题就是林金文口中的“短板”。
其实无论是极氪001、极氪7X还是极氪MIX,更多面临的是极氪内部“技术导向”与现实中“市场导向”的割裂。从800V平台、到浩瀚架构等等技术创新,都说明极氪并非没有真材实料,但问题在于和终端用户接轨的过程中,却频频错位。
比如众所周知的极氪001“一年三迭代”,一度升级为社会化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观望心态,错失销售良机。再比如极氪7X曾在去年因一档拆车节目被动登上热搜,极氪高管言辞激烈的表态引发不小的争议。
而极氪MIX也因芯片供应问题推迟交付,暴露了跨部门协作低效的隐疾,再度稀释品牌忠诚度。
接二连三的舆情危机,让极氪品牌一步一步走向了“已购车主都说好,但却不推荐”的尴尬局面,也同时证明“极氪向上”不止要求技术向上、产品向上,更要在营销服三个维度全面向上。
上海车展上,林金文表示自己受困于极氪9X“有料却说不出来”的烦恼,这说明对于极氪来说,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制造业和讲好高端化故事,这两件事仍是难以攻克的桎梏。
不过吉利并非没有类似的成功案例,领克就是可以模仿的范本,所以随着林杰接管这项任务之后,领克此前成功逻辑或许将在极氪品牌上二次复制,为极氪冲击销量目标带来全新的发力模式。
其实在极氪与领克合并后,已经在推动研发端的技术共享与整合,如极氪9X与领克900共享Thor芯片提升规模效应。但销售端仍各自为战,或者说还没进入到深度协同的阶段,而这正是林杰的优势所在,也就是对传统车企的渠道把控能力。
据了解,领克目前总渠道已经覆盖261个城市,林杰的到来或将加快打通极氪直营与领克经销商体系,在三四线城市借助领克渠道资源降低极氪的建店成本,拓宽客源。
此外,相较于极氪品牌,领克的优势还在于“Co客生态”创新所形成的用户粘性和依托领克“WTCR三连冠”这样的营销事件打造而成的精神图腾,就这方面而言极氪相对缺失,所以重构营销体系是极氪的当务之急。
无论是效仿领克为极氪打造高净值用户社区,提升专属感和归属感,还是将技术基因融于产品和品牌的营销故事中,获得用户的共鸣与认同,都算是林杰擅长的领域。
所以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此次人事调整既是极氪应对市场压力的“救火行动”,也是吉利集团从“多品牌竞争”转向“集团化协同”的战略落子,这过程中,林杰无疑成为了那个“关键先生”。
如果极氪这手牌能在此次调整中打出优势,那么将有望在2025年冲击32万辆目标,与领克形成“高端纯电+中高端混动”的互补格局。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