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因为魏建军公开吐槽,隐藏式门把手最近又火了一把。
前不久,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直播中“开炮”:“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时可能打不开,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止魏建军,连用户都天天在骂在吐槽隐藏式门把手,但很多车企却视而不见,继续用,甚至在“这条道路上”越卷越狠。
好消息是,相关部门要对隐藏式车门把手进行规范甚至“整顿”。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旨在解决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隐患。
这个消息一抛出,就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于是我决定好好聊聊这话题。
01
隐藏式门把手屡被吐槽
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隐藏式门把手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标配。
不能否认的是,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确实带来了科技感,这种设计使车辆外观更加简洁以及具备流线型美感,能够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提高车辆的能效表现。然而,这一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增加故障率,相比机械式的门把手,隐藏式门把手结构更复杂,增加了电机等设备,故障率自然也就更高,修起来也就更贵。最关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因为隐藏式门把手而导致的“不方便”。比如北方的冬天经常会出现隐藏式门把手被冻住不能开车的情况;也有车外把手突然伸缩,夹断用户手指的案例。
如果以上情况还可以称为是不便,但车辆发生意外碰撞事故时,车门能否打开就是实际的安全问题。随着越来越多车企跟风使用,由隐藏式门把手引发的安全事故也逐渐增多。2022年辽宁大连就发生过一起特斯拉Model 3事故,由于事故发生后门把手并未主动弹出,路人在尝试救援时无法打开车门。
这些事故暴露了隐藏式门把手的致命缺陷:在车辆断电、传感器故障或碰撞变形时,电子系统可能失灵,外部人员将无法直接拉开车门施救。此外,目前隐藏式门把手的手动打开方式并不统一,并且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因此,标准修订具有重要意义。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随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隐藏式门把手也将迎来变革。
02
创新不应以牺牲体验为代价
隐藏式门把手的使用,从能耗角度来看,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一设计在提升能耗效果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在网上搜索“隐藏式门把手”,用户端对之近乎是一边倒的吐槽,但各大车企却依然拼命往车上装。为何车企丝毫不考虑消费者的情绪呢?
站在车企的角度考虑,隐藏式门把手固然拥有诸多好处,尤其是低风阻特性。要知道,电动汽车对于风阻极为敏感,汽车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后,大约60%-70%的动力被用来抵抗阻力。然而,为了吸引消费者,车企通常倾向于宣传产品的优点,而往往忽视或避免提及其缺点。这种不透明的做法,导致用户体验达不到预期。
事实上,现在的车企真的非常焦虑,因为竞争非常激烈,部分车企尤其是新造车势力为了吸引眼球、营销产品卖点,故意打造标新立异的风格,并且在汽车产品中加入不少“中看不中用”的反人类设计。
从最近的新能源车中可看到,车企通过各种新技术强行更改消费者习惯的功能和设计太多了。比较典型的就有全景天幕,触摸按键,甚至屏幕触摸换挡等。都属于看着帅气,但真正用起来却是谁用谁知道。这些设计不仅可能影响到驾驶者的使用体验,甚至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这场整顿不仅是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对汽车“反人类设计”的纠偏——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或配置,都必须充分考虑使用便利性和保证乘客的安全,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和美观。隐藏式门把手其实并不鸡肋,如果能够加以改进,相信未来应该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门把手。
事实上,也不是说隐藏式门把手就一定是噱头、不实用,而是在当下,无论是使用便利程度还是安全性,都没有达到一个趋于完美的技术形态。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规范,以及车企潜心研究技术,提升安全保障。车企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改进隐藏式门把手等新技术,才能让其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