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署长Lee Zeldin在社交平台 X(原Twitter)发文指出,所谓汽车自动启停,无非是让车企挂上一枚“气候参与奖章”——在每个红灯前强制让发动机“宕机”。他直言,虽然EPA曾为该技术背书,但公众普遍反感,因此监管部门亟须纠偏。
事实上,自动启停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率先登陆量产车型。其原理是通过车辆短暂停车时自动熄火,松刹车或轻踩油门便即刻重新点火,以削减怠速工况下的燃油消耗与排放。
实验数据表明,自动启停可带来5%–10%的油耗减幅,在城市拥堵场景下最高可达25%;然而,多项用户调查显示,该功能常年稳居“最不受欢迎配置”前列。
噪震明显、可靠性欠佳、零部件寿命被加速消耗,而节省的燃油却杯水车薪——上述痛点使消费者对自动启停敬而远之。但迫于法规与积分压力,不少车企仍将其列为标配,甚至禁止用户永久关闭。
自动启停的流行与政策导向密不可分。排放与能耗指标日趋严苛,启停系统不仅能帮助车辆在测试中取得更好成绩,还能为整车赢得宝贵的排放积分。
体验欠佳的启停最终只会逼得车主想尽办法将其关闭,甚至埋下安全隐患。新能源浪潮下,更多兼顾环保与体验的解决方案正加速登场。
自动启停错在哪?
在实际用车过程中,自动启停系统暴露出不少问题。
启停故障已促使多家车企陷入召回或官方调查。今年3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220万辆本田车型启动工程分析——起因是车主投诉:红灯熄火后绿灯亮起却无法重启,只能靠外部搭电脱困。类似案例并非个别,启停系统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屡见不鲜。
然而,就算功能正常运转,其体验也并不够令用户满意。在城市拥堵路况下,车辆走走停停,频繁熄火、启动,不仅每次发动机重新点火时车身会出现明显抖动和噪声,而且动力衔接还存在延迟;夏天开空调时,发动机因反复熄火又频繁介入运转来带动压缩机,车内温度时冷时热;在低速挪车或倒车入库时,启停系统过于敏感的话甚至可能在尚未停稳时就熄火,对驾驶安全也造成一定隐患。
高频启停亦加速蓄电池老化。为缓解此问题,一些车型被迫采用成本更高的增强型电池,而费用最终仍由消费者买单。有日本媒体测算显示,某些配备启停的车型在 10 年周期内节省的燃油开支,恰好抵消了额外购车成本与电池更换费用,“省钱”初衷就此落空。
总结来说,发动机的启停时机难以与用户的预期完美配合,在重新启动发动机时还会产生额外的振动与噪声,并且部分启停系统存在缺陷,还影响到了车辆的安全与稳定。综合来看,节省下的那一点燃油,似乎并不能抵消对体验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各大车企为何仍对自动启停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用户永久关闭该功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节能减排法规和积分考核的压力。为了应对愈发严苛的油耗与排放限制,自动启停正是最简单直接的“数据优化”手段之一。
例如,在一些燃油测试工况下,长时间的怠速停车会显著拉高平均油耗,而加入启停系统即可在静止时令发动机熄火,从而让实验室测得的油耗数据显著下降,部分车型的油耗数据甚至能因启停系统的存在降低0.2L/100km至0.5L/100km。
同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碳积分”政策也鼓励车企搭载自动启停技术。例如,我国“双积分”考核曾对配备怠速启停等技术的车型给予油耗抵扣优惠,搭载该技术的燃油车可享受每百公里0.15升的油耗减免。美国环保署也通过“非周期性积分”奖励发动机启停技术。
也正是由于政策限制,部分启停系统不支持永久关闭。政策的初衷,必然是希望车辆能够做到更加环保、节能,以解决碳排放等环境问题。然而部分产品却钻了空子,只管搭载该系统,却忽略了用户体验。
不过,随着混动技术的发展与政策的改变,传统自动启停或许即将迎来“被淘汰”的一天。
自动启停想要好用,还得多带点“电”
要真正削减排放与能耗,电动化是大势所趋。然而并非所有市场都已为纯电或插混做好准备,油电混合及48 V轻混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传统启停的“接棒者”。
混动车型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自动启停的“加强版”,通过更大的电池以及功率更高的电机,车辆可在更多速度区间内纯电行驶,也就进一步拓宽了发动机的停转区间,减少了发动机频繁启停。轻混车型可采用皮带驱动启动发电一体机(BSG)或集成式启停电机(ISG),可在车辆停驶后实现毫秒级、零抖动复位,动力衔接顺滑自然。
同时,不仅油混、插混能实现纯电行驶,减少发动机启动时间,部分48V轻混系统也将陆续实现纯电行驶。以奥迪最新MHEV Plus架构为例,P0位置的BSG电机与P3位置变速箱一体电机协同,可在加速阶段提供高达18 kW的电动助推,并支持低速纯电低速行驶;1.7 kWh 电池还能驱动空调更长时间,进一步缩短发动机工作时长。
可见,即便在轻混车型上,启停系统的体验也能得到质的飞跃。通过将其由一个独立功能转换为一套电气化系统,它便能大幅提升使用体验,同时还更加节油环保。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那种“为了省油而牺牲体验”的启停模式,更像是缺乏电气化支撑下的“孤军奋战”。
写在最后:
从技术层面来看,缺乏电驱支撑的机械式启停注定难以兼顾体验与节能;但在成本层面,车企又无法在短期内为所有燃油车植入轻混或油混系统。
因此,体验欠佳的传统启停仍将伴随部分燃油车存续一段时日,车企也不会放弃这项技术。
然而,在电动化浪潮与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下,以牺牲用户体验实现“减排”的权宜之计终将被更成熟的电气化方案取代,自动启停正在走向边缘化。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