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文 字 | 汽车品评内容中心
设 计 | 胡 旭
2025年开年,比亚迪再度祭出“价格屠刀”,汽车市场内卷加剧,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双双陷入生存焦虑。
伴随着小米YU7的上市,似乎又掀起了一场汽车流量圈的饕餮盛宴。而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了一场风暴,同时也撕开了中国车圈畸形流量狂欢的一角。
事件回顾
我们不妨先来把整个事件的时间线先来回顾一番。
6月26日晚间,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小米YU7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5.35万元(标准版)、27.99万元(Pro版)和32.99万元(Max版)。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于22:07分宣布:“小米YU7 3分钟,大定突破200000台 感谢大家支持”。
6月27日上午8:13分,微博认证为“东风日产新能源黄照昆”的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东风日产三电和动力开发负责人)在转发小米订单量相关微博时表示:
“小米YU7 3分钟大定20万台,这种数据的背后意味着用户交车时间要等待一年以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 同时,黄照昆还进一步表示:“汽车产能提升依赖数千零部件供应链协同扩产,与手机行业存在本质差异,此类营销策略易引发非理性情绪。”
这样存在着争议性的内容,当然会引起互联网迅速发酵,而在引发了网友群众的激烈讨论之后,黄照昆删除了该条微博,并于当日下午14:29分发布了《致小米公司及广大车友的道歉声明》,置顶了该微博以及关闭了评论区。
道歉声明中表示:“尊敬的小米公司、各位车友:我是黄照昆,对于我在2025年6月27日发布的关于小米YU7的不当言论,我深表歉意。我的言论伤害了广大车友的感情。
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我本应更加严谨,却因个人轻率言行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我深感愧疚。我已深刻反省,并删除相关不当内容。今后定当谨言慎行,共同维护行业良性发展。再次向小米公司、广大车友及我所在的公司诚挚道歉。”
争议背后
2025年3月底,一场智驾事故将小米汽车推至舆论风暴中心,随后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与动力性能限制问题接连爆发,甚至引发大规模退车潮。然而,随着YU7的强势发布,小米似乎终于摆脱了争议,而当初引发的诸多争议也再次被忽视。
其实很难否认的是,小米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的流量效应是巨大的,3分钟20万的大定量确实是很多传统车企,难以望其项背的成绩,同样的景象大概也只有当年的特斯拉实现过,YU7的爆单确实也给了中国汽车行业新的一重压力。
但另一个方面,过长的消费周期确实也在导致着部分汽车用户盲目的追赶着潮流,正如时下掀起的labubu流量潮一样,我们无法预测这样长的一个消费周期中,会衍生出何种“倒买倒卖”的消费场景。
但事实上是,这样的情况一定不会少见,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小米YU7的转让订单也并不在少数,其中含着几分真心,我们也并不了解,但这样的泼天流量中,一定有浑水摸鱼之人在其中牟利。
在焦虑的也不会只有黄照昆一人,其背后映照的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这场流量狂欢背后,充斥着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被动局面的无数缩影。
很显然,传统车企与互联网造车势力在价值观、用户认知及营销模式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而这样的冲突是无法迅速解决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仍将继续看到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结语
雷军说:“小米YU7 是小米工程师们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一封最深情、最硬核的情书。”
在流量与口水横飞的时代里,产品始终应该用情怀与硬核实力实现共振。
中国汽车市场仍需要用技术创新说话,用产品质量赢人心,当流量泡沫破裂时,唯有紧握方向盘的创新之手,才能驶出内卷迷途。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