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最近,国内的高端车市场有点“热闹”。
一边是小米YU7的上市造就了“开售18小时后锁单量达到24万辆”的营销奇迹,一边则是售价70万起的尊界S800,开售“满月”斩获了6500张大定订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
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是,中国品牌已经全面攻克了高端市场的最后壁垒——无论是25万的智能纯电,还是70万的旗舰豪华,都能一出手就收获现象级的用户响应。
“原来穷的只有我。”有网友评论最近YU7上市被疯抢的现象时戏称。
事实上,功夫汽车也疑惑:国内高端车市场的消费,怎么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无论是小米还是尊界,还是此前的理想和问界,它们频频“爆单”的背后,中国品牌的高端化真的成了吗?
或许我们需要先回头看一眼——那些没“成”的品牌们,为什么没有“成”。
毕竟,在小米YU7之前,蔚来、阿维塔、智己、极氪们早已率先踏入高端纯电战场。从ES6到LS7,从007到阿维塔11,它们几乎涵盖了中国高端新能源的所有技术方向与审美表达。
但现实却是:没有哪一款真正意义上打穿了25万-30万的主流市场,更别提影响BBA的根基,以及动摇Model Y的“王位”。
有分析指出,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品牌在高端化这条路上其实一直是“热闹有余,穿透不足”。
看似技术先进、配置堆满,实则始终没能真正建立起用户对“国产高端”品牌的情感粘性与信任护城河。
就像“蔚来们”,它们虽然靠技术和服务打动了一批人,但未能在更大层面上形成品牌崇拜或全民效应。
而反观今天“打穿天花板”的几位选手:理想、问界、小米,它们的打法各不相同,但背后有一个共通点——它们都有“懂人性”的能力,也有“统一叙事”的品牌张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像BBA这样拥有百年历史的豪华品牌不懂人性,只是它们讲述人性的方式,仍然停留在“身份符号”和“精英叙事”的老模板之中。
而今天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25—40岁的中坚力量,所需要的豪华感,似乎不再只是车标背后的贵族传说,而是能够即时满足、主动连接,并赋予情绪价值的品牌体验。
就像理想之所以能“封神”,不是因为它有多强的三电技术,而是它精准切中了中国家庭的场景焦虑:要空间、要智驾、要奶爸身份的确定性。它卖的不是车,是一种“中产自洽”人生叙事;
而问界更是把“遥遥领先”的热梗变成全网的情绪杠杆,用“用得爽、用得起、开得值”三重体验建立起一种全民讨论氛围;
再来小米,则把科技圈那一套IP打法、生态闭环、饥饿营销、金融逻辑完整移植到了汽车圈——最终不靠性能参数打赢,而是靠信仰式品牌结构实现爆发。
所以,当我们再重新审视小米、尊界这一轮现象级“爆单”现象,内在根本或许并不只是车市走热,而如今新时代的消费者对“高端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新的参考坐标。
有人会说,品牌力是一种长坡厚雪,是代际之间的延续。
但在当下这个短视频+社交媒体+全民参与的时代里,不是品牌说你高端,而是用户愿意为你的“势能”背书。
传统豪华品牌靠时间、历史、工艺、血统的品牌构建逻辑,如今显然并不适用于那些意欲跻身一线豪华阵营的新势力品牌,它们都更多依靠IP、流量、话题、场景共鸣来破圈,成功撬动了这一话语权天平。
然而,这样的“豪华”又是否能延续和传承,我们在这里仍得打上一个问号。事关“现象级热度”背后的可持续性,事关品牌是否能穿越周期,真正实现从爆点走向基业长青,仍要留待时间给出答案。
毕竟,高端化从来不只是销量层面的短期爆发,而是一场围绕价值感、时间感和文化感的长线战役。
无论是小米还是问界、理想等,它们这种打法,能否支撑起长达十年、二十年的品牌溢价?能否面对市场趋冷、产品迭代、情绪降温等挑战后依然站稳?这才是真正的“高端命题”。
我们也看到,蔚来已经在用子品牌“乐道”走量、智己和极氪也在试图从“设计品牌”转向“用户品牌”。
但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品牌究竟是要构建一套“新豪华”的持久方法论,还是只是暂时占据了市场情绪的风口?
功夫拍案
中国品牌的高端化,真的成了吗?
功夫汽车想说,也许“成”并非结果,而是状态。是品牌能否持续讲好“人”的故事,能否跨越一代用户的生命周期,能否在流量散去后,仍有一群人为它愿意买单、传颂、定义和捍卫。
换句话说——“现象级的爆单”,只是起点;而真正的高端化,才刚刚开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