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车市,合资阵营的分化从未如此鲜明。根据乘联会数据,上半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0.8%,新能源车更是达到33.3%;新能源市场持续的高增速,带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至64%,此消彼长之下,合资品牌缩减至36%左右。其中,德系品牌下降2.4%,日系品牌下降2.3%,而美系下降幅度为0.5%,是三者之中相对较小的。
作为美系的代表和中坚力量,上汽通用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其6月终端销量48,675辆,同比增长7.6%,同时新能源增速也达到13.2%;更重要的是上汽通用以连续三个季度盈利的姿态逆势突围,这在合资品牌普遍负增长的背景下如同一道曙光,更何况其面对的困境难度,比起其他主流合资品牌只强不弱。
刀刃向内的体系革命
以单独产品而论,别克GL8家族上半年37.4%的强劲增长,昂科威Plus同期近200%的爆发,连同凯迪拉克XT5/XT4的双增长曲线,共同勾勒出上汽通用的复苏轨迹。这份回暖并非偶然,它始于2024年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全年超20万辆的“去库存”战役,让经销商库存系数从2.3降至0.8-1.2的健康水位,得以轻装上阵,渠道盈利面顺势提升至68%;当年第四季度利润回正。
一套更深刻的变革逻辑已然启动,也为后续反攻埋下伏笔。"去库存20万辆+经销商盈利面提升"的组合拳初见成效,这份成绩单背后,实则暗藏更复杂的产业逻辑——这既是一家老牌合资企业的自救实录,也是传统制造巨头向智能电动时代迁徙的转型答卷之一。
当市场被拖入混乱无序的价格战之中,合资品牌开始推出"限时一口价"策略,上汽通用并非唯一的一个。但其供应链重构智慧,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凯迪拉克XT4锚定15.99万元起售价的背后,是本土采购比例从42%提升至67%的深度调整。"我们通过技术降本实现让利,而非牺牲盈利",上汽通用内部人士透露。
与此同时,通过将产线合并削减15%冗余产能、果断淘汰6款低效车型;上汽通用单车型平均研发投入反增20%,资源向"大单品"集中——焕新凯迪拉克XT5与新增别克GL8陆尚,成为拉动增长的旗舰引擎。精简后的产品矩阵,反而在终端释放出超预期爆发力,这种"减法中的加法"正是其Q2毛利率环比提升3个百分点的关键,开始形成"以价换量-规模降本-技术迭代"的闭环,并逐渐打破合资品牌"高定价低配置"的恶性循环。这需要的,是管理者面对困境时的眼光与胆气。
渠道端的化学反应同样显著。以销定产模式彻底扭转经销商库存压力,单店平均库存周转天数缩短至28天,相比2023年的62天提升显著。当经销商盈利能力回升,4S店也重现活力:上半年新增54家网点,更多销售团队从"坐商"转向主动上门试驾服务,这也折射出市场信心回暖的本质。
以油哺电,技术本土化的破局之路
新能源固然是大势所趋,但作为掌舵者,在经营基本面企稳的当下,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保持着清醒认知:"中国燃油车市场不会消失,2027年仍将保持25%以上份额"。这一预判构筑起独特的"油电平衡术"——XT5等燃油车贡献65%利润哺育电动化转型,而研发投入占比已从3.1%提升至4.9%,200余个新增的智能驾驶、软件研发岗位彰显了其本土化决心。
挑战清晰可见,更显得时不我待。6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53.3%,面对2026年新能源渗透率超60%的趋势,这要求上汽通用每季度至少落地2款新能源车型。
"要用制造业的精密打磨智能化",卢晓在周年庆典上的宣言,揭示了这家拥有28年积淀的车企转型内核。当武汉工厂100%自动化冲压车间以±0.5mm车身公差诠释制造底蕴,当GL8插混版以70%的季度增幅继续稳固高端MPV市场,上汽通用正用产品证明,合资品牌的真正困局在于市场迭代速度,更在于能否将研发根系深扎中国土壤。
真正的技术革命发生在幕后。上汽通用4月发布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成为分水岭,这个由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的全新平台,可灵活兼容纯电、插混、增程多元动力。其战略价值在于精准切割市场:GL8插混版占据30万以上MPV市场67%份额(乘联会数据),而14.99万起的别克E5凭借800V快充与磷酸铁锂电池组合,实现每公里使用成本较竞品低0.03元的实用优势。这种"高端电动化+主流混动化"的双轨策略,使新能源销量占比从去年8%跃升至当前的15%。
上汽通用在智能化领域的突围同样具有突破性。其与Momenta合作的城市NOA系统实测接管次数,仅为其他合资竞品产品的1/3;搭载DeepSeek大模型的语音交互方言识别率达92%,超出同级合资产品28个百分点。这些本土化创新正悄然改变技术话语权,随着逍遥架构的首批新能源车下半年密集落地,上汽通用已按下转型快进键:未来两年将实现新能源主力价位段全覆盖,产能改造预留60%空间给电动车型。
这场始于生存之战的复苏,已验证了其战略方向和体系调整思路的可行性;在面对困境之下管理者所显露出的胆气和决断,驱动着上汽通用将这一套加减法,悄然转化为合资转型的深度探索。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交汇的产业裂谷之上,这家老牌巨头确实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也将用迎来的曙光再度坚定战略定力,以夺回失地、破局重生。
监制丨陈光耀 主编丨罗祖星
撰文|罗祖星 运营丨江晓闻
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