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7月15日,吉利汽车与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极氪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全资子公司。
当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在2024年《台州宣言》中提出“回归一个吉利”时,很少有人预料这场战略收缩会如此迅猛。
在长江之畔的芜湖,处在关键阶段的奇瑞正经历一场相反却又相似的战役,品牌矩阵不断细分扩张,组织架构调了又调。
01
风云激荡,星途何堪?
吉利选择深度整合,奇瑞倾向协同共生。
奇瑞的系列调整,短期内还走不出“多生孩子好打架”的逻辑。
“三年要推16款新车,轿车SUV全覆盖!”7月12日,奇瑞风云A9L发布会现场,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宣布风云品牌独立运营计划。
在此之前,奇瑞宣布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艾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由执行副总裁李学用统管;还成立智能化中心,合并雄狮科技、大卓智能等部门,终结了此前十余家供应商并行导致的研发重复局面。
品牌细分,但管理架构精简集中。
从表述上来看,四大事业部的分工是清晰明确的。
星途事业部聚焦20万-50万元中高端市场。艾虎事业部整合艾瑞泽与瑞虎系列,主攻10万-15万元燃油车市场,这是奇瑞的基本盘。刚独立的风云事业部专注新能源品牌“风云”,开拓纯电与混动市场,定位类似于吉利银河。QQ事业部瞄准A00级小型电动车,锁定下沉市场,这是奇瑞曾经擅长的领域。
事业群当中,星途略显尴尬,半年6.2万台的销量未能撑起奇瑞的高端梦。7月8日,在风云A9L全球上市发布会上,尹同跃第N次寄语,奇瑞要肩负起重塑中国豪华价值标准的使命。
这款基于全球高性能豪华电混E平台打造的车型,承载着奇瑞新能源高端化的野心。该平台历时6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巨资,兼容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多区域法规。
但眼下,风云激荡,星途何堪?
今年5月,奇瑞甚至公开展示了风云A9L与星纪元ES的双车对撞实验,这场以安全为名的双车巅峰对碰,有舆论评价戏称“同室操戈”。
如今来看,这两款车价格区间确实高度重叠,风云A9L指导价为14.99万-19.79万,而相对热销的星纪元ES增程版价格区间为15.28万-20.98万元。
02
奇瑞的娃娃们,交给李学用来抓
多子女家庭的管理,真是一门大学问。
2009年,尹同跃喊出“多生孩子好打架”,宣布全年四大品牌、15款新车的宏大计划:奇瑞从公司降级为品牌,开瑞从车型升级为品牌,还有全新发布的瑞麒、威麟。彼时,奇瑞对两个新品牌的期许,就是冲击中高端市场。
2012年,瑞麒和威麟暂且退出舞台(奇瑞已复活威麟,改做皮卡),本以为奇瑞要回归“一个奇瑞”时,奇瑞整了更大的活儿,先是联姻以色列集团成立了观致汽车,还和英国捷豹路虎签了协议成立奇瑞捷豹路虎。这两个品牌的走向,众所周知,无需多言。
2015年,思路宽广的奇瑞还发起过一个全民造车项目,运用互联网众包商业模式,号召用户和设计师共同参与汽车研发设计,这就是宜宾凯翼最初的样子。
可见,奇瑞汽车发展这么多年,有三大执念:
一是多生孩子好打架,二是高端化,三是搞合作创新。
IPO倒逼之下,多子多孙的奇瑞家族,如今指定李学用来担任大家长。
历任瑞虎品牌营销总监、开瑞营销公司副总;2018年主导创立捷途品牌,5年带领捷途实现累计74万+销量,创下捷途速度;2023年,升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80后李学用是奇瑞少有的嫡系实战派。
两年前,当大家热捧新能源前景时,李学用一句“燃油决定生存,混动决定生死,电车决定未来”可谓是人间清醒。
统管四大品牌,李学用能把奇瑞的娃娃们抓好么?老实说,从战术突围转向战略统筹,挑战很大。
成立事业群,旨在结束内部资源争夺,通过营销服务中心(中台部门)协调资源,减少内耗。那么,如何让星途、艾虎、风云、QQ四大品牌共享技术、渠道、供应链,同时还保持各自特色?四大品牌的技术共享边界又如何界定?如何在智能化(雄狮科技整合)、成本控制、用户运营上构建护城河?
物理层面的整合易行,深层次的资源冲突、品牌区隔与协同效能提升却道阻且长。当风云序列承载着“小草房”的初心与新能源的野心呼啸而来,其与星途、智界等兄弟品牌之间,究竟是走向“整合赋能”的理想轨道,还是陷入新一轮“左右互搏”的困局?
留给李学用的难题,真的很难。
03
小米和华为,改变不了奇瑞
除了李学用统领四大品牌,捷途、iCAR以及智界则因市场定位及合作形式差异,仍保持独立运营。
捷途作为奇瑞增长最快的品牌,目前来看是最稳当的。值得一提的是,捷途并非只有我们看到的捷途,它还有一个高端越野序列,捷途纵横。可以预见,奇瑞的品牌裂变潜力有多大。
iCAR和智界背景更加复杂,看似一个是小米撑腰,一个背靠华为,但两个品牌的表现或许并没达到奇瑞的预期,只能说差强人意。
当下,智能化激变迭代,以奇瑞的视野格局,开放融合一定比最后被动依附更有主动权——礼节上,放低姿态;执行层面,奇瑞不会轻易松口主动权。
有关iCAR与小米、智米之间的关系,在去年小米SU7上市时一度成为热点。成立两年多,iCAR就已经亮相了7款车,其中三款在售。2025年1-6月,iCAR整体销量为44510辆。因为去年基数低,所以今年同比增长高达60.5%。
频繁的人事变动让iCAR品牌形象趋于模糊。起初,其定位侧重年轻化,但这并不代表年轻消费者不注重实用性。如果车型仅被视为小众玩具,那么iCAR品牌很可能又是奇瑞效仿新势力的创新尝试,好似当年创立凯翼。
智界的表现则更让人意外。今年上半年,智界累销不到4.5万台,6月销量显示仅为2459台。
尹同跃曾说,“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遇到挫折。所以我们现在的原则是:有分歧的时候听华为的,意见一致的时候听奇瑞的。”在华为面前,奇瑞是克制谦虚的。
虽然官方回应智界不会单干,依然属于鸿蒙智行,但不缺嫡子的奇瑞,到底如何定位智界?
销量不算高,话题倒不少。智界S7一年三发,可谓开行业先河。前阵子,智界智行的视频号直播风云A9L全球上市发布会,引发了智界车友的不满。
智界,就犹如新车标所寓,X代表敢想敢为,代表未知,也代表不被定义。
想必,奇瑞没有那么依赖华为,而已经拥有五界布局的华为,奇瑞也只是之一。
【写在最后】
2024年,奇瑞狂飙,销量达到260万辆,但结构性问题也有目共睹,新能源车仅占总销量22.5%,74.8%营收依赖燃油车。2025年上半年,奇瑞集团销量126万辆,其中出口55万辆,同比增长3.3%。
手握“燃油车+出海”两大法宝,奇瑞其实无法高枕无忧。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车市整体低迷,奇瑞在俄罗斯市场销量下滑22.6%,而俄罗斯市场占奇瑞海外收入的主要部分。
对照吉利来看,两家企业都经历过多轮品牌扩张,或者说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将面临多品牌内耗。
在《台州宣言》之前,吉利为了发展新能源,品牌布局一度也非常混乱。但当把观察视角拉长,从2007年《宁波宣言》放弃“多生孩子好打架”到2024年《台州宣言》强调战略聚焦,我们不得不佩服吉利的战略定力和体系韧性。
收放自如的吉利,有时候慢,有时候乱,但没有错过任何一次转型窗口期。
2024年,吉利营收首次突破2400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213%。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超140.9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51.5%。同样布局全球的吉利控股集团,上半年总销量达193万辆,同比增长30%。
都是作坊出身,吉利经过技术-资本-生态的螺旋上升构建出清晰的产业图景,让“一个吉利”更强大——而同样敢想敢为的奇瑞通过另一个路径,同样构建起庞大的产业族群和品牌矩阵,在“很多奇瑞”中观察、选择、调整。这其中,有多少内部博弈和动荡,外人不得而知。
IPO五败五战,奇瑞有多不甘?“白头少年”尹同跃从不掩饰。
今年2月,奇瑞汽车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距离6个月的聆讯资料有效期,倒计时不到30天。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