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抛出"智驾绝不能免费"的观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观点背后,是传统零部件巨头对行业生态的深度焦虑,更是智能驾驶商业化进程中两种底层逻辑的激烈交锋。
一、博世的坚守:技术投入的成本困境
博世的立场根植于行业现实的冷峻数据。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增长7%、销量增14%,但利润却暴跌11.9%。这种"量增利减"的怪象,折射出智驾免费浪潮下的行业困局——国内一些头部车企通过"硬件预埋+软件免费"策略抢占市场,导致博世这类国际供应商面临空前的价格竞争压力。其纵横辅助驾驶产品线虽拿下五家车企订单,却不得不持续优化成本结构,部分项目利润率已不足3%。
这种困境源于智能驾驶的技术特性。博世最新发布的纵横辅助驾驶至尊版,采用双Orin-X芯片方案,2025年初已推送两段式无图端到端技术,其研发投入之巨可见一斑。更深远的是,博世正在研发的视觉语言模型,需持续投入海量资源以提升对潮汐车道、公交专用道等复杂场景的识别能力。若采用免费模式,这些技术投入将难以通过商业化闭环实现价值转化,最终可能导致技术停滞。
博世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某国产供应商因研发费用率从8%降至5%,其智驾系统在高速跟车时出现误判。这种"越免费越没钱研发-技术停滞-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恰是传统供应商最不愿看到的结局。
二、免费的价值:收费就成“技术孤岛”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免费模式的战略价值远超商业层面。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渗透率提升至44.3%,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复杂的道路场景,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数据金矿。小鹏、比亚迪等企业通过免费策略,已构建起覆盖243城的道路数据库,其算法迭代速度较收费模式快30%。这种数据积累的马太效应,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消费者行为的变迁则加剧了这种趋势。中国用户已形成"既要也要"的消费惯性:15万元级车型既要城市NOA功能,又要保持价格竞争力。小鹏MONA M03Max版以12.98万元价格标配双Orin-X芯片和27颗传感器,其城市NGP功能免费策略直接拉动订单量增长40%。这种"加量不加价"的消费心理,使免费智驾成为车企的"入场券"而非"加分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免费模式正在重构数据主权。当华为与小鹏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仿真测试数据库后,模型训练效率提升40%,OTA迭代周期缩短至3周/次。这种数据共享的生态效应,恰是智能驾驶技术突破的关键。若坚持收费模式,博世将难以融入中国本土的数据闭环,最终沦为技术孤岛。
三、路径选择:特斯拉的启示与博世的困局
特斯拉FSD的6.4万元定价策略,表面是技术溢价的体现,实则暗含深刻的商业逻辑。其全球超20亿英里的真实道路数据积累,使其算法在极端天气处理、复杂路况识别等方面建立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这种数据优势转化为用户粘性——即便收费,仍有30%用户愿意支付超1万元获取高阶功能。
反观博世,其在华智驾数据积累尚不足特斯拉的1/10,且缺乏像华为ADS 3.0那样的代客泊车(支持全国50万停车场)等差异化功能。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对免费模式的接受度已达临界点:42%用户明确表示不愿为任何级别智驾付费,而愿意支付1.5万元以上的用户占比不足20%。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博世若坚持收费,将面临华为、小鹏等本土企业的双重挤压。
技术代差与商业现实的双重困境,迫使博世必须做出战略抉择。华为通过"硬件预埋+低价订阅"(高阶功能包首月仅1万元)的柔性策略,已在20万元级市场建立起竞争优势。这种"先用后买"的模式,既降低用户体验门槛,又能通过后续服务实现价值变现,值得博世借鉴。
四、行业未到终局,但免费会是目前更好的选择
智能驾驶产业的终极竞争,本质是数据生态的竞争。中国拥有全球最复杂的道路场景(包括5000种以上特殊交通标识)和最活跃的用户群体,这种独特优势要求参与者必须以开放姿态融入本土生态。正如小鹏汽车的何小鹏所言:"将高阶智驾做成标准服务,才能探索新的增值空间"。
博世的困境,本质是传统供应商思维与智能驾驶产业规律的冲突。在这场关乎行业未来的博弈中,固守收费模式将错失技术普惠的历史机遇,而拥抱免费策略,或许能在数据共享的生态中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正如特斯拉在华推出FSD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率提升27%的案例所示,中国市场的竞争法则已从"技术定价"转向"体验定价"。或许放下身段,才能在这场智能驾驶的变革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起码从目前来看,是这样。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