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的一番言论引发了汽车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他旗帜鲜明地呼吁高阶智驾必须收费,并直言免费策略将给中国智驾行业带来灾难。
这一观点虽然颇具争议,却也深刻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在智能化转型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汽车消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车企为了追求销量数据,纷纷加入价格战,性价比确实越来越高,但行业整体利润却越来越薄。据统计,今年1月份~5月份,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景象:营收增长了7%,乘用车销量增长了14%,但整个行业利润却下滑了11.9%。这直观地揭示了当下汽车市场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销量的增长并未转化为利润的提升,反而陷入利润下滑的泥沼。
此现象成因复杂。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车企在价格上不断让步。为争夺市场份额,各大车企纷纷打起价格战,新车上市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终端售价屡创新低。
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转型带来的高额研发成本也成为侵蚀利润的关键因素。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车转型,车企需投入巨资用于研发智能驾驶技术、打造智能座舱等。这些研发投入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化为经济效益,却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此外,零部件成本的波动、供应链的不稳定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车企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零部件供应商的处境同样艰难。除了像华为、宁德时代这样的一线大厂对主机厂拥有一定的议价话语权外,包括博世在内的其他所有中国汽车供应商,都只能在残酷的价格竞争中苦苦挣扎。供应商不仅要承受来自主机厂压价的压力,还要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研发投入增加等成本上升问题,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智驾技术也是一个道理,收不回成本,后续发展也就成了问题。
吴永桥认为,希望主机厂借鉴特斯拉模式,引导用户为高科技付费,这才是打破行业内卷的最佳突破口。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收费模式上确实走在了行业前列,其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功能在国内售价高达6.4万元,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追求极致智能驾驶体验的用户愿意买单。
收费模式从某些方面来讲,确实对行业发展有很多积极意义。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高阶智驾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收费,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撑持续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高阶智驾技术向高水平迭代。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若所有车企的高阶智驾均免费提供,市场竞争的焦点将更多集中在价格层面,易滋生技术“滥竽充数”的现象,仅会解决功能“有无”的问题,而不会专注技术和服务的提升。
收费模式能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提供更优质、更先进的智驾服务,来吸引用户付费,从而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
然而,推行高阶智驾收费模式并非一帆风顺。
目前,消费者对于高阶智驾收费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中,汽车配置应该包含在车价内,额外收费的项目往往被视为不合理。而且,当前高阶智驾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在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消费者在使用高阶智驾过程中,依旧需要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让消费者为并不成熟的技术付费,显然难以获得广泛认可。
例如,懂车帝最近开展的智驾测试,尽管测试规则饱受质疑,但其测试结果多多少少也能说明,所谓的高阶智驾依然是很不完善的,还完全达不到类人驾驶水平,从实测成绩来看,所有车型的通过率都没有达到100%,既然技术尚存缺陷和不成熟,用户自然会质疑收费的合理性。在仅实现“能用”,远未达到“好用”的前提下,如何让车主心甘情愿地买单,亦有观点指出,若单独收费,那服务提供商或者主机厂理应对系统负全责,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可推诿,但现实中责任归属不清、互相推诿的案例屡见不鲜。
因此,在当前汽车行业增收不增利、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阶智驾收费模式或许可以成为打破行业内卷、推动技术发展的一种可行手段,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企业在技术研发、用户体验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技术研发层面,高阶智驾系统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技术融合,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这些技术之间的协同工作需要高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正式上车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和验证工作,以确保智驾系统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整个智驾系统在使用时突发失效,引发安全事故。然而,从研发到落地,高昂的成本与时间投入,将会极大考验主机厂的耐心和资金实力。
同时,智驾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限制,其应用场景和功能拓展相对缓慢,此外,各大车企的智驾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差异并不显著,技术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智驾在短期内难以成为主机厂卖车的核心差异化亮点。
对于消费端而言,当前高阶智驾更多提供的是情绪价值,在实际体验中,其无法确保将用户100%安全地从A点送到B点,在大多数人看来,市面上的智驾系统尚不完善,场景适应性有限。
车叔总结
高阶智驾是否应收费的争论,本质上是行业在“增收不增利”困境下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集中体现。免费策略难以支撑高投入的持续研发,最终可能导致行业发展失速。收费模式则可以成为打破价格内卷的关键动力,引导行业向上发展。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前高阶智驾技术成熟度不足,用户体验远未达到“解放双手”的预期,消费者付费意愿自然低迷。相关政策法规未落地,事故责任划分模糊,更让用户对额外付费心存疑虑。
因此,唯有将技术打磨至真正可靠、好用,解决用户核心痛点,同时明确权责边界,才能让用户明确感知到付费的价值。毕竟消费者真正的诉求并非“免费”,而是不为噱头买单,当智驾能如人类驾驶一般应对自如,付费意愿将显著提升。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