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假如理想,在i8对撞乘龙卡车的那则视频里,标注上“广告”两个字,哪怕小到肉眼看不清,也压根不可能有后面发生的这一系列事......
理想i8上市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热度依然不减。但伴随着人们对于新车的讨论声,理想i8发布会上的那条重卡碰撞测试视频,却意外地同步出圈了。
仅从流量角度来看,对撞双方无论是新车理想i8还是被“摆了一道”的乘龙卡车,其实都“所获颇丰”。这连续好几天的热搜,无数的话题讨论,以及根本止不住的热度,有媒体估算这效果大概得花一个亿。似乎,一桩史无前例的多赢营销案例,就此诞生了。
但请记住,仅限流量而已。
因为从其他任何方面来看,这件事里涉及到的所有车企,或是相关的权威检测机构,其实没有一个是赢家。
理想i8看似赢麻了,争议其实也是最大的。
其实用乘用车与卡车甚至是其他移动壁障车对撞,并非理想汽车首创。在此之前,很多车企都这样干过,包括红旗也曾对撞过解放等等。甚至可能就在此时此刻,也仍有车企正在进行此项测试。
那么为何唯独此次理想i8的重卡碰撞测试,会产生如此大的争议?
在笔者看来,问题真正的核心在于,理想汽车将一次专业机构的“非标准性测试”,包装成了一次符合“标准”的测试,进而用到了诠释车辆安全性的宣传里。
在中国汽研的最新声明函里,清楚地说明了,“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i8安全性,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可无论是理想i8发布会上播放的视频,还是《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里,都没有任何地方提及到,此次测试的“非标准”性。只是一再强调委托机构(中国汽研)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刻意模糊了此次测试的真实属性。
那什么是标准车对车碰撞测试?它是必须严格遵循国际或国内认可的第三方标准组织,比如C-NCAP、E-NCAP、IIHS等所制定的测试方案,且有着正式标准、流程和设备所进行的试验。同时,所有试验用车、假人、场地、速度、角度、传感器记录,甚至试验复测等都有着详细规定。
非标准车对车碰撞,就意味着测试车辆非权威指定,甚至配重、假人摆放等参数都是自定的,测试场地和方法也不受监管。这样的测试结果其可对比性、严谨性存疑。
简单来说,笔者理解的这类测试,除了如中国汽研声明函里所说的“验证i8安全性”之外,其最大的作用和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宣传。
加之其碰撞测试的结果为,两车发生碰撞后,乘龙卡车四轮弹起、驾驶室与货厢甚至发生了分离,理想i8却完整无缺。这样属实算是“完胜”的测试结果,自然也缺乏科学性和行业认可性。带来如此大的争议,一点儿也不稀奇。
就连理想都无法称之为赢家,“受害者”乘龙卡车在看似流量暴涨的情况下,却被损害了品牌形象,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而此次的检测机构中国汽研就更不用提了,其权威性和公正性都受到了不小的质疑。
违背常识都是其次,最可怕的是可能严重误导消费者。
对于视频中的“结论”,网上已有大量的解读和“科普”。它不仅与人们心中“小车让大车”的常规认知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时也存在诸多不符合物理学的方面。难怪有网友表示,假如牛顿先生坐在理想新车发布会的现场,都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可怕的,是看过了碰撞视频的部分消费者,一旦开上理想i8,当现实当中刚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时,却误把视频中的“测试场景”,搬到了真实的用车场景当中,从而酿成了无法收拾、不可挽回的局面。
虽然这样的人一定是少数,但他们跟那些开车离开主驾,丢掉方向盘刷手机、看视频,甚至躺着睡觉的人,本质上都是同一类人,真实且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对于他们而言,敢于尝鲜和缺乏敬畏之间,仅仅只有着一道很模糊的界限。
原本为了凸显安全性的一则碰撞视频,却可能带来不安全的隐患,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这“一撞”,也撞塌了车企营销乱象那面墙。
其实,抛开理想i8此次“完胜”的对撞测试结果不谈,其真正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应该是当下车企的营销乱象。
我们并不否认与卡车对撞是一种真实事故的场景模拟,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许多类似的案例。
但这样的测试,首先得是权威机构的标准车对车对碰测试,只有这样的测试才能更加诠释车辆的安全性,才更科学和严谨。哪怕现在的许多权威机构,在愈发商业化的当下,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但它们的标准测试,也一定比非标准的测试更具行业认可性。
其次,类似的测试用在新车的宣传上是否恰当,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测试在新车宣传视频中出现,本质上和那些悬崖翻滚、高空坠落等等一系列的“博眼球”测试都是一样的。其本身的噱头意义,要大于实际。
此外,据曾在车企主机厂工作过多年的人士透露,目前整个汽车行业里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即主机厂里负责技术和研发的人员,与负责营销的人,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少得可怜。
从而也就造成了许多车企的营销,缺失了技术研发人员的把关,类似第三方或者供应商提供的碰撞视频或是数据,在没有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就直接变成了营销口的“利器”。而直接发布出去的后果,自然就是巨大的争议。
但负责营销的并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流量有多少?上没上热搜?市场上的舆论到底吹着什么风?
马曰:
一则新车发布会上的视频,带来了如此大的后续风波,可能也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本意为了宣传新车的安全性,却因测试的“非标准性”从而带来了较大的争议,加之测试结果极大地挑战了人们的常识认知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误导作用,可以说此次的碰撞测试营销化事件里,注定没有一个赢家,消费者到底会否买账,也不难想象。正如笔者开篇所说,假如理想在视频里标注了那两个字,或许就没有后续发生的这一系列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