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文 / 吴毓
周末的话题,除了浪浪山的小妖怪,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也不可少。
16个国家的500余台机器人同台竞技,有优秀的,也有“笨拙”的。
格斗赛,准备参赛的运动员,突然“偷袭”人类裁判;刚刚警告了“偷袭者”,又有本该候场的运动员登场加入战团;
跑步赛,有运动员健步如飞,陪跑的工程师气喘吁吁;还有踉跄者一步倒地,手臂头颅四散,却依然能起身去追;
足球赛,中场开球后,主持人便可以躺平:足球蠕动,运动员蟹行;终于有大脚“抽射”,对方门将却视若无睹……
4月在亦庄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其实已经暴露运动能力、续航能力的不足。而此次办世界级、全维度的机器人运动会,并非再曝短板,而是全方位考验;亦非形式主义,而是要彰显实力。
无论是舞蹈、体操,还是药品分拣、酒店清洁,每个项目都是针对关键技术的压力测试。
自由体操考验机器人完成高难动作,并兼顾美感连贯的能力,为家庭陪护奠定基础;药品分拣则是考验视觉识别、动态抓取的能力,全面检验机器人的智能与体能;站立起跑、双人群舞等项目,则是直接提出拟人化的要求,倒逼算法、硬件和系统集成同步升级。
除了专攻类人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企业,车企、AI大模型企业也都在密切关注这一赛事。
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执行模块与智能汽车高度重合,传感器、芯片、电池也可互相借鉴。
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与制造体系,车企有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交付;而人形机器人的高动态控制、快速响应与执行,也有利于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与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响应。
另一方面,大多数机器人普遍存在“低智能”问题,而AI大模型企业可将其算法体系迁移到机器人上,打通感知、语言与运动控制的全链路智能,推动机器人从“机械执行者”向“智能体”转变。
131年前,有21人驾车从巴黎布洛涅森林附近的马约门Porte Maillot出发,前往140公里外的鲁昂。迪翁伯爵驾驶一辆蒸汽动力的De-Dion Bouton最先抵达,用时6小时48分。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场竞技性汽车比赛。比赛规则中“易于驾驶”的条款,实际上将任何需要随行机械师或技术助手(如司炉)的车辆排除在奖项之外——潘哈德·莱瓦索尔驾驶的标致汽车成为冠军,而不是最早完赛的De-Dion Bouton。
正式报道从不缺少溢美之词。但实际情况却是,有1位骑单车的路人受伤,有7条狗被压死,此外还有锅炉爆炸、轮胎受损等情况出现,就连迪翁伯爵的车也曾冲进土豆地里……报名102人,决赛出发21人,但最终抵达终点的只有17人。
那一次汽车比赛和完美绝不沾边,但它验证了汽车替代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实用性,推动汽油发动机技术的普及;比赛强调的安全、操控和经济,也成为人们对于汽车的基本要求;而《小日报》(Le Petit Journal)的大幅报道吸引公众认知的同时,也让资本开始关注汽车产业。
今天的人形机器人大赛,绝对谈不上完美,但它却是通向完美的那座桥。【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