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当46.2万元换回的“准新车”变成需要自费20万更换电池的“全损车”,这场持续三年的消费维权战终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落下帷幕。根据8月11日公布的判决显示,二手车商于某因刻意隐瞒车况被认定构成欺诈,需向消费者赵先生退还购车款并支付三倍赔偿,总额达184.8万元。
事情经过
2022年2月,赵先生在闲鱼平台看中一辆2019年特斯拉Model X 100D,表显里程8.5万公里,售价46.2万元(约为新车五折)。卖家于某通过聊天强调“仅右后方轻微瑕疵,不影响使用”,却始终未提及该车2021年7月曾发生重大事故,维修费高达76万元并被保险公司推定全损。
交付后9个月内,车辆接连出现辅助驾驶失灵、电动尾门卡死、底盘异响等问题。2022年11月彻底趴窝时,4S店检测发现该车系全损车,且电池损坏需自费20万元更换。此时赵先生通过特斯拉官方渠道查询发现,该车2021年9月已被系统标记为“全损报废车”,而于某正是通过专业事故车拍卖平台以22.6万元竞拍获得该车。
随后,赵先生以消费欺诈为由,将二手车商于某告至法院,于某认为自己“太冤”,他称自己不是二手车商,只是帮朋友转发信息。而且,该车辆只卖46万元,而同款精品车要60多万,差价足以说明是事故车,赵先生肯定知情。
法院判决:支持消费者“退一赔三”
法院还查明,特斯拉系统早在2021年9月就向原车主发送过“车辆被定为全损报废车”的邮件,于某作为长期从事故车平台购车的交易者,完全有能力核实这些信息,却选择刻意隐瞒。
最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于某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判决解除双方车辆买卖合同,于某向赵先生退还46.2万元购车款;鉴于欺诈行为的惩罚性,于某需额外赔偿赵先生3倍购车款,即138.6万元。
近年来,关于二手车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被车商隐瞒车况,合法权益遭受侵害。那么问题来了,消费者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维权时又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呢?
律驰驾道观点
全损特斯拉“退一赔三”案:争议焦点深度剖析
一:二手车商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本案中,二手车商于某是否构成对消费者赵先生的消费欺诈,是案件的核心争议点。于某声称自己只是帮朋友转发信息,并非专业二手车商,且认为车辆差价已暗示事故车情况,赵先生应知情。然而,法院最终认定于某构成欺诈。
根据法院查明的事实,于某作为长期从事故车平台购车的交易者,具备核实车辆真实状况的能力,却选择刻意隐瞒车辆曾发生重大事故、被推定全损的关键信息。这种行为明显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符合消费欺诈的构成要件。在二手车交易中,车况信息是消费者决策的关键依据。于某未履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义务,导致赵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全损车,严重侵害了赵先生的合法权益。于某提出的车辆差价不足以成为其隐瞒车况的免责理由。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期望获得的是真实、准确的车况信息,而非基于差价的猜测或风险承担。
二:“退一赔三”惩罚性赔偿是否合理?
法院最终判决于某向赵先生退还购车款并支付三倍赔偿,总额达184.8万元。这一“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措施是否合理,引发了广泛讨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这一规定旨在通过惩罚性赔偿机制,打击不法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本案中,于某的欺诈行为性质恶劣,严重侵害了赵先生的合法权益。法院判决“退一赔三”,不仅是对赵先生损失的补偿,更是对不法商家的严厉警示,有助于维护二手车市场的秩序和公平竞争。
该判决结果同时体现了法律对社会效果的考量,通过惩罚性赔偿措施,提高了违法成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减少类似欺诈行为的发生。
三:消费者如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本案不仅是一起消费欺诈案件,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维权启示。
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消费者应如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成为本案的又一争议焦点。
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应提高警惕,充分调查车辆的历史记录、维修情况等关键信息。避免仅凭卖家口头承诺或低价诱惑做出决策。本案中,赵先生通过特斯拉官方渠道查询到了车辆的真实状况,为维权提供了有力证据。消费者应善于利用官方渠道或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车辆信息,确保购车安全。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消费者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权,包括与卖家协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提起诉讼等。在维权过程中,应依法提出诉求,要求卖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本案不仅是一起消费欺诈案件的判决,更是对二手车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次深刻反思。
汽车法律纠纷,就找律驰驾道。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