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不知道这样讲够不够正确,我只是觉得眼下国内皮卡市场对纯电产品的化学反应还算挺猛烈的。
对,我讲的就是吉利雷达。
4月份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吉利雷达单月上险量达到1113辆,市占率57.3%,稳居纯电皮卡榜首,同比暴涨208.3%。
这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爆炸”。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习惯了去分析数据,结果在吉利雷达身上发现个很有趣的事——销量狂飙不是突然性的,背后是一套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市场渗透战略。
目前吉利雷达存在感最强的省份有六个,广东、江苏、浙江、海南、安徽、宁夏,销量在包含了所有燃油和新能源车型的全品类皮卡市场里排前三......发现了没有,里边多半是南方省份。
这很好理解,因为像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南方发达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太完善了,消费人群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接受度和认知度也高。
吉利雷达选这些地区作为根据地,可以降低很多市场教育成本,快速建立起口碑和用户基础,起码比一开始就去硬磕那些以“大排量、长续航”为核心需求的传统北方市场理性。
我换个表述你就明白了:广东的果农、浙江的电商小老板、海南的民宿经营者,用车场景是不是基本框定在短途、高频、对装载能力有要求但对极限越野和超长续航需求不大的场景里?
吉利雷达的用车成本和外放电功能,就很长在审美上。
雷达皮卡每公里用电成本可以低至5分钱(按谷电价计算),同级别燃油皮卡百公里油耗普遍10L左右,每公里成本约0.8元。
算一个简单的场景化经济账:每年行驶5万公里,雷达皮卡年能源成本 ≈ 50000 km * 0.05元/km = 2500元,燃油皮卡年能源成本 ≈ 50000 km * 0.8元/km = 40000元。
差价是37500元。
如果算上保养成本的差异,三年能省出一台雷达金刚。
至于外放电功能,外界的评价是“吉利雷达最具前瞻性、也最能体现场景化造车理念的一项创新”......我自己认为21kW工业级外放电+“行业首创”、“行业功率最高”、“接口最丰富”三个前置定语,确实很“行走的充电宝”。
放到实际场景里,大概就是“单日支持70架次的植保无人机进行快充作业”、“直接为电焊机、切割机、水泵等大功率设备供电”、“轻松带动电磁炉、空调、投影仪等所有家用电器”。
把生产工具升级成生活伴侣,这是吉利雷达聪明的地方,毕竟“拉货”吸引不了这一届年轻群体。
换个角度去理解,这也算是用户共创的圈层营销了,包括“改装文化节”、“户外露营节”、“路亚钓鱼赛事”一些很行业化的常规基操,本质上都是想吸引大量原本对皮卡无感的年轻群体和户外爱好者,告诉他们“同志,时代变了”。
雷达金刚之所以把零百加速做到5.7秒,也是间接想打通“工具车→性能车”的链路,让用户在“搬砖”和“生活”之间无缝切换。
说真的,这个数据让很多所谓的“小钢炮”都汗颜。
包括传统燃油皮卡的绝对标杆长城商用炮。
我用官方及第三方的评测数据做了个表,对比一轮下来,结论是“雷达金刚EM-P几乎在所有核心性能指标上完胜”。
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在商用市场,吉利雷达的成本优势可以精准打击对价格最敏感的商用炮用户;
在生活方式市场,吉利雷达又可以用“移动电站”的独特场景去吸引那些对“电”有刚需的户外爱好者。
很典型的差异化策略。
不过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坚定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者,通常在夸某样事物的时候,我会同步Diss一下。
那么吉利雷达的短板是什么?
“非对称”打法非常聪明,但这种聪明是有地域性的,比如北方。
纯电皮卡在北方市场一直都是阿喀琉斯之踵,黑龙江、内蒙这种冬季漫长且严寒的地区,想待见纯电皮卡很难,总不能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频繁找充电桩吧,何况你还得在满载货物的情况下负担动辄数百公里的运输距离。
当然,我不是无视雷达金刚EM-P这种插混产品,补强效果是有,但护城河不如长城炮的深:从不到10万元的金刚炮,到30万元以上的山海炮Hi4-T,长城炮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主流价格区间,而且动力覆盖汽油、柴油、轻混、插电混动,你能想到的动力形式,长城炮几乎都有。
也就是说,无论你的预算是多少、需求是什么,几乎都能在长城炮的家族里找到一款适合你的车型。
这是产品线极其单薄的雷达目前做不到的。
北方用户相对保守,对新品牌、新技术的接受过程更长,他们更信赖那些经过多年市场验证的皮实耐用的传统燃油品牌,比如像长城炮这种。
雷达虽然背靠吉利这棵大树,但想要打破“从0到1”的信任壁垒还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起码你得让人知道“雷达是吉利旗下的品牌”。
至于可靠性跟耐久性,现在还是个薛定谔命题,你肯定不能期望眼下吉利雷达可以在这些硬核指标上看齐老炮,比如福特游骑侠Ranger或者五十铃D-MAX,毕竟不管地平线还是金刚,三电系统在长期、高强度、多尘、多湿、多振动的越野环境下究竟有多耐用依然是个未知数。
始终承载式车身在抗冲击和承载能力方面先天不足,不像游骑侠和D-MAX这种后整体桥+钢板弹簧悬挂是为了极致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存在的。
你可以用一台D-MAX拉一吨多的货物在工地上飞驰,但如果你用雷达RD6做同样的事情,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然后,用户就会很自然地担心“这块大电池天天在烂路上颠,会不会有安全隐患”、“电机和电控系统,能承受得住频繁的涉水和泥泞吗”、“一旦三电系统出了问题,我该去哪里修?维修成本有多高”之类的问题。
吉利雷达跟大部分友商都不在同一个价值坐标系里,它有自己舒适区,如果有人问我“选雷达还是选它的竞争对手”,我只能说“不看谁更好,要看你是谁”。
追求社群归属感、热爱改装文化的社交玩家,请选择长城炮;
需要一台能拉重货、成本低廉的生产力工具的商业用户,请选择传统的燃油工具皮卡;
对可靠性有着极致要求、需要一台能陪你“上刀山下火海”的伙伴的硬核老炮,请选择福特游骑侠或五十铃D-MAX;
只有当你是一个生活在南方城市、有便捷的充电条件、对长途穿越没有刚需、极度热衷于精致露营+户外烹饪+移动办公等用电场景的生活方式探索者,吉利雷达才比较适合你。
这种极度精准、细分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用户画像,既是雷达的魅力所在,也是雷达在中国市场注定曲高和寡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但凡不是因为有些超前和小众,雷达的KPI应该能更好看。
雷达给自己的定位是独立品牌,但市场层面又无法摆脱吉利,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的朋友圈里十个有八个觉得雷达是吉利的高端皮卡。
怎么说呢,这种认知是好事也是坏事,有吉利作背书的好处和坏处都太直接了:一方面带来基础的品牌信任和技术联想,另一方面为雷达的品牌向上设定了一个无形的天花板,消费者会很自然地用衡量吉利产品的性价比标准去审视雷达,当一款顶配售价接近30万的吉利皮卡出现时,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不值”。
而且因为雷达的渠道和服务寄人篱下(店中店),又助推了这种负面情绪的增长。
这很正常,毕竟当你走进一个展厅,左边是几万元的熊猫mini、右边是二十多万的雷达地平线时,想要对高端定位产生强烈认同感是很难的。
江湖车评:
其实吉利雷达算成功的,作为皮卡,它够经济、够高效、够环保、也够新,但先驱往往也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炮灰”,所以雷达在产品方面的硬伤才会限制了它的使用边界。
吉利雷达未来的道路非常清晰,前提是必须尽快“补课”,比如品牌和智能属性方面的短板。
话说回来,吉利雷达毕竟是新能源皮卡的“创新者”,所以,我们还是会送上美好的祝福,希望雷达之路,越来越平坦!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