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怎么回事,卖电池的竟然比卖车的还赚钱?
最近又到了大厂公布半年报的时候了,比亚迪作为新能源界的“迪王”,表现自然断层领先。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营业收入约3713亿元,同比增长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5亿元,同比增长13.79%。
光看这几个数据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作为对比,特斯拉今年上半年总收入为4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81亿元)。也就是说,比亚迪上半年收入已经超过了特斯拉。
另外上汽、吉利等国产老牌劲旅的表现同样亮眼,上半年分别营收2996亿元、150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亿元、93亿元。
不过上述大厂的财报表现还是比不上宁德时代。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总营收1789亿元,同比增长7.3%,虽然营收不敌比亚迪,但是净利润却高达305亿元,几乎是比亚迪的2倍,吉利的3倍多。
从毛利率来看,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2.41%,虽然比2024年上半年的26.9%下降4.49个百分点,但仍高于比亚迪(18%)、吉利(16.4%)等整车制造商。而且宁德时代之前更夸张,动力电池毛利率在2016年曾达到惊人的43.7%。
对比之下,车企们赚的都是辛苦钱。
“价格战”应该背大锅。现在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们从年初降价到年尾,友商们都盯着比亚迪、吉利这些头部选手,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家不得不集体陷入“内卷”漩涡,利润空间自然就被大幅压缩。
而宁德时代就不同了,是车企们争夺的一块“香饽饽”,类似某些高端手机的徕卡镜头一样,是否配备宁德时代电池还成为不少车型高低配的主要差异。
宁德时代的朋友圈还在扩大,除了长安、吉利、赛力斯、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等主流车企外,蔚来、理想、小米、问界等新势力也是宁德时代的大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小米以9.8%的份额,首次登顶成为宁德时代第一大客户,超越吉利(9.6%)和特斯拉(8.1%)。
也就是说,目前销量排行榜上靠前的车型,基本都采用宁德时代电池,这个出货量大家可以想象。从财报来看,宁德时代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28.6GWh,同比增长37.8%。
宁德时代毛利率高的原因就在这里,规模化优势显著,所以单件电池的生产成本就能摊薄。
而从市场格局来看,宁德时代上半年位列第一,比亚迪位列第二,两家加起来在国内的装机量份额超过65%,远超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其他厂商。
虽然宁德时代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厂家,但守擂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从2016年至今,已经接近“腰斩”。同时,虽然宁德时代市场份额多,但是第二梯队的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正逐渐缩小差距。
不信来看数据,2025年1-7月,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高达42.81%,不过对比2021年(52.1%)和2022年(48.2%),领先优势正在收窄。
值得关注的是,“老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主要依靠自家车型,再加上丰田等品牌也装上了,市场份额会稳定很多。
另外,对所有电池供应厂商来说还有个不好的消息,老牌车企都开始自研电池了,比如长安的“金钟罩”电池、吉利的神盾金砖电池,以上两款电池已经分别搭载于各自旗下的车型上了。除此之外,广汽、福特等传统大厂也在加速自研电池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如今在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先地位,主要依赖于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但固态电池革命即将到来,“宁王”又该如何接招?
目前的情况是,宁德时代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领域的名号没有那么响,而车企们早早就选择自研,并把其当作下一场军备竞赛。
以上汽集团为例,在成都车展上,名爵发布了全新MG4,这款车最大的亮点就是搭载全球首个批量上车的半固态电池,而搭载该电池的半固态安芯版指导价下探至9.98万元(限时补贴价)。
这款电池的优势不小,液态电解质含量压缩至5%,接近“准固态”电池的形态,安全性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达180Wh/kg,较同体积磷酸铁锂电池提升30%;低温性能突出,即便在-7℃的环境中,续航达成率仍可保持在75%,远超行业平均的60%左右。
另外,北汽、广汽、奇瑞、长安、蔚来、奔驰、宝马等车企的半固态/固态电池,有的即将落地,有的已经搭载在车型上开始路试,量产时间基本落在2026-2027年。
最新消息显示,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从时间来看,车企们和宁德时代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头部车企赚钱能力不如头部电池供应商,主要是因为卖车受到“价格战”的影响。不过车企如今都计划自研电池,预计大规模量产后,成本能降不少,利润率也能顺势上涨。
那么,你们觉得车企还需要多久,才能不交“宁王税”呢?
评论 0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