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9月16日,享界汽车发布会,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董事长余承东再出圈。
“不要以为玩漂移多么牛X,我说那是最愚蠢的行为,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在马路上直接漂移,漂移到别的车道上,漂移到绿化带上去了!”
言论虽因被指“内涵友商”而引发关注,但对余承东而言,不足为怪。毕竟,“遥遥领先”之后他仍屡屡吹响号角,同时,他也是用战绩回击质疑的实干派。
余承东,华为的“关键先生”,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董事长。总在危局中扛起最沉的旗:无线业务破冰、手机终端逆袭、汽车生态拓荒。在公司业务行进的道路上,他多少次被诟病“口无遮拦”,“遥遥领先”的言论给他带来了不少争议,但他依然在争议中求无限可能。
如今,在智能汽车的激荡赛道上,他再次以技术偏执与商业狂言搅动风云。不少人认为他傲慢,却鲜有人否认他的魄力——这位与华为共生三十余年的“老兵”,正将半生坚韧与锋芒,押注于这个时代。
从田间到领尖
曾经的皖北,土地贫瘠,生活简单而艰苦。1969年,余承东出生在安徽六安霍邱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个时候,或许“走出去”只能是个梦想。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余承东的童年格外难熬,他的双手年年冻疮溃烂,至今仍留着淡薄的疤痕。也许是这种刻入骨血的艰难,塑造了他与生俱来的倔强。秉持着“绝不能输”的信条,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始终稳居榜首,最终在高考中以全县理工科第一名的成绩震撼乡里。
对于那时的他来说,他一定不想被定格在那片土地上,最大的梦想或许是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1987年,余承东背着行囊踏上开往西安的列车,成为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的新生。这所被誉为“国防七子”之一的顶尖学府,为他打开了高科技世界的大门。
也正是在同一年,远在深圳的任正非用筹措来的2万余元,创立了一家名为“华为”的小公司。那时看似毫无交集的两条轨迹——一个寒门学子的艰难突围与一家初创企业的悄然诞生,却已在时代的浪潮下埋下了伏笔。
四年后,余承东再次北上,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从皖北农田到西北工业大学,再从古都西安到清华园,这条求学之路不仅跨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千山万水,更完成了一个青年的蜕变。
1993年,余承东因一个项目来到深圳,他听闻一家叫作华为的企业吸引了很多顶尖人才:有放弃北京铁饭碗的工程师孙亚芳,也有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天才李一男,和放弃清华博士学位的郑宝用。这种强大的人才凝聚力,让年轻的余承东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与任正非的会面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任正非看中了这个带着皖北口音、眼神却异常坚定的年轻人。彼时的华为尚在蹒跚学步,主营业务还是交换机代理。余承东从最底层的研发工程师做起,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攻关无线通信技术。
正是这种从零开始的创业环境,激发了余承东骨子里的韧劲。他从无线业务起步,亲历了华为从代理到自研、从国内到国际的每一个关键转折。那些年,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2G一路突破到5G,将华为的无线业务做到全球领先。余承东自2015年起担任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一路披荆斩棘。彼时,坊间评价他:敢啃硬骨头。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华为面临市场的严峻挑战,设立了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下设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不同业务板块。2021年5月,余承东再次被委以重任——兼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2023年9月21日,余承东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
从无线通信到智能手机,再到智能汽车,余承东的每一次跨界都看似大胆冒险,却又暗合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
“狂语”下的“遥遥领先”
在智能手机时代,余承东的“狼性”领导风格崭露无遗——目标导向、结果说话、快速迭代。他从不被看好的“颠覆者”,成为带领华为终端走向世界的“掌舵人”。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肩负更艰巨的任务——统领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报道,2019年,华为面临新一轮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余承东没有选择常规的整车制造路径,而是开创性地提出成为“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通过与车企深度协同,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电驱系统、车载系统等核心技术,将华为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注入汽车产业。
尽管争议不绝于耳,他却毫不犹豫地执行。2021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问界M5,此后余承东多次亲自站台宣传,称其“续航超越特斯拉,智能化碾压同行”、“要一把干掉30-50万的BBA”。这类言论再次引发争议,但市场数据却部分印证了他的自信:问界M5上市后,首月销量突破3000辆,成为新能源SUV市场的一匹黑马。
随后的问界M7和M9进一步巩固了华为在汽车市场的影响力。在高端新能源市场,华为智车的份额迅速攀升,甚至一度超越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随着“尚界”的最新加入,鸿蒙智行已拥有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多个品牌,产品矩阵持续完善,整体交付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
2023年9月12日,在问界新M7的发布会现场,身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的余承东再次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整场九十多分钟的发布环节中,“遥遥领先”一词频繁回荡在会场,甚至有不少媒体开始为“遥遥领先”一词计数。
质疑从未间断。但余承东的“狂”,不是虚张声势。扉旅汽车据鸿蒙智行9月17日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37周,鸿蒙智行周销量10689台,年度累计销量位居新势力品牌榜首。而截至2025年前8个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已达30.74万辆。
据媒体报道称,余承东曾经对团队说过这样的话:“进入的每一个领域,不进则已,进入一定要做到第一。”余承东的风格,始终是争议与成绩并存。他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自信,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华为深厚的技术积累——2024年,华为研发费用达1797亿元,占总营收20.8%,近十年累计超1.25万亿元。重点投入领域包括智能驾驶和鸿蒙生态。
今年4月4日,华为官网更新余承东最新的简历显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这不是退居二线,而是推动车BU通过深圳引望实现市场化转型,开始更深层的业务布局。
挑战与野望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余承东想要淡化掉“遥遥领先”的标签了。余承东曾经在去年7月底赛力斯超级工厂举行的问界40万辆下线仪式活动上表示“那四个字说烂了,我不愿说了。”
有时候,标签一旦固化很难撇清。更何况,在余承东关于华为智选汽车的蓝图里,他内心真正的渴望未必不是“遥遥领先”。华为汽车业务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标准化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和智选车模式。
不过,在目前的智能汽车赛道上,想要真正做到旗手的位置并没有那么容易。华为的智选模式在当前的“五界”合作中,已经出现了隐患。
初期,余承东个人将其影响力与营销资源高度聚焦于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成功打造了问界这一个爆款品牌。但随着合作品牌扩展至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各品牌在销售渠道、市场推广上有点儿“各自为政”的意思,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协调。这形成了市场上 “问界一枝独秀,其他界声量不足”的不平衡局面。
对消费者而言,“五界”之间的关系模糊,对于华为汽车业务没有明确的认知,很多人都不清楚“华为到底造不造车”。这种分散化的模式使得华为的品牌资源被不同程度地分流和稀释,无法像传统车企那样集中力量打造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最终削弱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整体品牌影响力。
一方面,华为开创的“鸿蒙智行”生态模式在从 “1”个问界 扩张到 “N”个界 的过程中,遭遇了组织与战略上的挑战。另一方面,余承东也不得不承认,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加剧。特斯拉的价格战、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小米等科技巨头的入场,让智能汽车赛道变得拥挤。
未来余承东如何应对,无法猜测。但市场上,从来不会缺少他的惹眼动作。本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方案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对此,余承东用了三个词:“欢呼”、“拥抱”、“期待”。“这样大家就真能在路上睡觉了。当然了,我们真具备了L3的能力。”而就在今年5月,有网友拍到疑似余承东驾驶问界M8时使用智能驾驶低头睡觉,事后他用去公安局“自首”这一举动获得了一波热搜。
不过,一直以来,余承东对华为智能驾驶技术都充满信心,并积极呼吁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政策的开放。据了解,华为计划于2025年开展L3试点商用,2027年实现L4规模商用,逐步推进高阶智驾技术产业化。
华为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实现收入263.53亿元,营收同比激增474.4%,成为全年业绩中最引人瞩目的增长极。并认为这一高增长背后,源于华为“车BU+智选车”双轮驱动模式的深化落地。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余承东想要的或许不只是盈利,他的野心或许不仅限于汽车本身。而是从“技术赋能者”向“生态主导者”转型,通过汽车,构建一个智能闭环生态。从而让全世界再次为华为而惊叹。
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脚下越是沾着泥土,心中越是映着星河。这位曾经食不果腹、脚踩冻土的农村少年,正试图在四个轮子上继续书写他的人生奇迹。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