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新车上市后的订单数据往往成为衡量其市场热度的重要指标。
“几分钟订单破万”“首周订单就已X万”……诸如此类的营销话术,在如今的车圈早已屡见不鲜,仿佛不亮出这样的亮眼数据,都难以彰显新车的“热门体质”。
然而,前些日子,有汽车博主公开质疑,称不少车型宣称的“小订”数据实则全是造假,这一言论瞬间引发了行业内外对新车订单真实性的广泛讨论。
若要探究这一争议,不妨从最近密集举办的新车发布会说起。
据不完全统计,9月上半月就有多款重磅新车集中登场:9月10日,新一代智己LS6正式上市,同日,魏牌高山7也同步开启预售;
紧接着在9月12日,比亚迪仰望U8L迎来正式上市;9月16日,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享界S9T亮相市场。
这一波密集的新车潮,每一款车型的订单表现都备受关注,其中不少车型更是传出订单轻松过万的消息,这不禁让人疑惑:家家都是过万,正常吗?
先来看各款新车具体的订单情况。新一代智己LS6在9月10日上市后,全国大定订单在短短27分钟内便突破1万辆。
在发布会后的群访环节,有人提及新一代智己LS6预售之后订单数字表现出色,但这段时间“小订数字造假”的讨论闹得沸沸扬扬。
对此,智己汽车CMO李微萌回应:“我们坚决不会数据造假。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在双休日,智己门店都非常火爆,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同样在9月10日开启预售的魏牌高山7,表现也毫不逊色。其预售价为28.98万元,在预售开启后的20小时内,也就是说不到一天,订单数量就达到了5576辆,虽然未过万,但在同级别车型中也属于较为出色的成绩。
9月12日上市的比亚迪仰望U8L鼎世版,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上市仅仅三天时间,订单量就突破了两万台,如此迅猛的订单增长速度,在高端汽车市场中并不常见。
9月16日晚间上市的鸿蒙智行享界S9T,订单数据同样令人瞩目。作为品牌首款旅行车,它在上市仅1小时后,大定数量就达到了5000台,按照这样的趋势,后续订单量突破万台或许并非难事。
然而,这些亮眼的数字背后,究竟有多少真实的购车意向,又存在着多大的“水分”呢?汽车博主所揭露的“小订套路”,或许能为我们揭开部分谜团。
所谓“小订套路”,是指部分车企或广告公司在新车发布前,刻意策划并制造虚假的“小订过万”数据——通过营造新车已成“爆款”的假象,既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也能满足企业内部的考核要求。
从定义来看,“小订”是指消费者支付99元至5000元不等的可退意向金,由于参与门槛低、操作空间大,这类数据很容易被人为操纵,因此常被车企用来渲染新车上市的热度,打造“万众追捧”的虚假氛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定”,作为消费者支付的不可退正式订单,其数据更能客观反映车辆的真实市场需求与销量情况。
李想近期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理想i6不会有小订数据,直接宣布大定数量,不玩任何套路,力求真实。”
但“大定”就没有造假空间了吗?
有博主指出大定的套路:“在“大定”与交付之间的时间空档,给了营销充足的操盘时间,比如看到有些车型的铺天盖地的小姐姐提车定妆照,就是用营销的手段给吃瓜和犹豫的用户创造话题和购买的冲动。”
“更有厉害的,还创造出“可退大定”的新玩法。把“大定”的含义,延伸到了平行宇宙。”
有博主进一步指出,这种订单数据造假行为在汽车行业内并非个例,反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车企或相关方之所以这么做,核心目的无外乎两点:一是“哄领导开心”,以亮眼数据完成内部考核指标;二是引导舆论走向,让消费者产生“这款车很畅销”的认知,进而刺激更多人下单。
但虚假数据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的车辆交付量会彻底暴露其真实市场表现。一旦实际交付情况与前期宣传的数据相差过大,不仅会让消费者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导致品牌信任度大幅下降,过度营销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可能反噬品牌自身的口碑与长远发展。
对于此种汽车营销乱象,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参考车辆上市后的上险量等实际交付数据判断市场表现。
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加以规范,例如,明确要求车企在发布订单数据时,需清晰标注“小订”“大定”的定义、意向金是否可退、数据统计周期及范围等关键信息,同时对故意伪造订单数据、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设定了明确的处罚标准,包括罚款、信用惩戒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车企营销划定了“红线”,也为消费者营造了更透明、公正的购车环境,更有助于推动整个汽车市场朝着更加健康、有序、透明的方向发展。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