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薛春宇给EMB市场预估了5-7年的成熟期,他同样判断,在这期间除了卡钳外的电机、驱动机构等生产制造成本将下40% ~ 50%,这也将为EMB大规模商用提供可能。
文丨智驾网 零酱
编辑丨雨来
「可以非常肯定说,在未来几年,EMB肯定是制动领域最热门的一款新产品。」
面对媒体,京西智行制动业务副总裁薛春宇非常坚定地给出他的行业判断。
EMB,全称为电子机械线控制动系统(Electro-Mechanical Brake),与传统液压制动不同, 通EMB过使用电动机或执行器来施加制动,电动机接收来自制动踏板 ECU(驾驶员输入)或中央计算机等其他系统(如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制动命令。
作为具备制动响应快、效率高、系统质量轻、空间占用率低等优点的全新技术,EMB一直被行业认为是线控制动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在近期,这种行业趋势被通过法规形势确认。
《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预计于2026年正式实施,EMB系统将迎来行业统一标准。
这既是重大利好,同样也是硬性要求——能者上,弱者下。
01.
「EMB市场成熟还有5-7年」
今年8月初,京西智行正式宣布全新产品线体系,确立悬架与制动业务领域涵盖当前及未来主流底盘科技方向的8大产品线。其中四大制动系统产品线为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线控制动系统、机械制动与两轮制动系统。
这是又一家将后续产品中点放在EMB上的供应商企业。
而在资本层面,近一年来,包括京西智行以及华申瑞利、炯熠电子、坐标系智能、拿森科技、格陆博科技等多家企业在内的EMB相关企业均有通融资消息爆出。
资本市场的青睐是EMB赛道火热的信号之一,而另一个因素是智能汽车发展的硬性需求。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2289.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089.9万辆(同比+40.7%),渗透率达47.6%。
而根据工信部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披露,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新车渗透率达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
如果将这一比例扩展到全年,则每年有超过250万辆新车支持NOA。
在与京西智行的交流中,制动业务副总裁薛春宇对包括智驾网在内的媒体介绍到:
「智能化的功能需要EMB,包括 AEB (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也好,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也好,都需要快速响应的 EMB 去提升。举个例子,响应速度越快意味着刹停距离越短,ACC的行驶速度原来是100公里/小时,现在可以到120公里/小时。还有像原地掉头等很炫酷的功能,用EMB来实现是非常容易的,而用液压制动就比较难。所以轮毂电机也好,EMB也好,对于智能化的功能是有帮助的,而快速响应对于自动驾驶有促进作用。」
但尽管如此,目前线控制动系统依然处于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Electro-Hydraulic Brake,EHB)的绝对优势市场,博世凭借在传统液压制动的技术优势,全球市占率约为90%。
对于EMB供应商来说,这将一个巨大且未被垄断的市场。
但面对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热潮,身在浪潮之中的京西智行却保持着格外的冷静。
「我觉得EMB真正成熟的时间,应该在5-7年」
「在十年内,(EMB与EHB)还将是个长期共存的方式。」
在国内多家EMB创业公司都将量产时间表定于明年甚至今年年底时,薛春宇给出了一个稍显「负面」的展望。
当然,这并非唱衰行业,而是基于渐进式发展得出的一个冷静判断。
薛春宇认为,从长期来看,EMB比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结构、工艺更简单,因此非常适宜通过规模化和平台化设计分摊研发成本,最终规模化量产后的成本将比传统液压制动系统更低。加之EMB在响应速度、冗余度、NVH等方面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其商业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但在与EHB的共存期间,薛春宇认为EMB需要攻破两个技术难题:冗余和耐久性
由于EMB系统不再依赖液压管路,失去了传统液压系统的机械冗余特性,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双系统来确保可靠性,避免制动系统彻底失效。
而包括双电源、双电机、双控制器、双CAN总线、混合式系统甚至轮毂电机等设备上车将占用大量成本,这意味着EMB在商业化初期大批量上车难度不小。
「我们不认为大批量的车能够一下子能够都适配EMB。冗余层面是要花钱的。」
耐久性则是另一大考验。行业对制动系统的最低耐久标准为220万次,但EMB由于直接安装于轮毂,工作环境更加恶劣。
「One-Box位于机舱内,工况相对平顺,而EMB则需应对振动、高温等高负载场景」
薛春宇指出。目前,各类技术方案在高强度工况下的耐久性仍有待充分验证。
在薛春宇与海外客户的交流中,大部分客户认为EMB的量产时间在2029年之后,但国内的话基本上在2026年。
但这部分「量产」基本集中两三百台,一两千台,这与薛春宇认为「量产」概念相悖。
在薛春宇看来,对于EMB大规模商业化的另一个延后的客观因素是国内L3商用开放的放缓。
今年7月,公安部发文重申智驾责任主体:
「 在L2级组合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是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在人车共驾过程中,引发事故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责任。」
这让国内原本有望在年底实现的L3商用变得希望渺茫。
同时,以EMB为代表的线控制动系统作为实现L3及更高阶自动驾驶的基石,其上车的紧迫性也客观上放缓。
在上述客观前提下,薛春宇表示,尽管目前京西智行在积极推进EMB的发展,但其对EMB的成熟量产时间我们可能要比其他公司更加谨慎一点,
「我们不认为明年会大批量量产,大批量量产EMB还有很多关键问题要解决的。」
薛春宇给EMB市场预估了5-7年的成熟期,他同样判断,在这期间除了卡钳外的电机、驱动机构等生产制造成本将下40% ~ 50%,这也将为EMB大规模商用提供可能。
而在这5-7年间,京西智行将在保证技术前瞻研发的同时,保住基本盘,把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传统的液压制作和卡钳做好。
「我们还是一家商业的公司,不是一家讲故事的公司。」
02.
技术布局:球盘式EMB单电机方案
当然尽管对EMB的短期发展保持冷静,京西智行在今年8月底还是公开自主研发的独家球盘式EMB第三代单电机方案样件。
这是京西看好EMB长期商业化前景后的重要技术布局。
EMB的技术原理是通过电机、减速器、滚珠丝杠等机构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制动力。与传统液压制动系统通过液压管路和油液来实现制动不同,EMB既有全新的硬件,也有全新的软件算法。其优点是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高、结构简单且集成化更高,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存在热衰退、电子兼容、耐久等问题。
「EMB带来的好处是单个轮子可以自己控制,所以它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原来做不了的一些控制;但是它带来的坏处是各个轮子之间的轮端差异会非常大。」
为此,京西智行已经在国内进行了多轮的专业测试工作,以使其EMB系统能够更好地适配智能汽车客户的需要。
京西球盘式EMB更容易贴合新能源车对轻量化与成本敏感度的需求,为新一代智能电动车平台提供了更高的灵活度和扩展性。球盘式EMB零部件数量和复杂度较低,能为整车布置带来更大灵活性,尤其在极端转向工况下能有效避免干涉,同时体积小巧,有利于平台化开发。
球盘具备天然的效率特性,在车辆长时间制动保持过程中无需持续施加高电流,从而显著降低能耗;同时制造工艺相对简化,不仅便于规模化制造,还在生产成本、装配效率及后续运维环节具备更强的成本控制力。
京西球盘式EMB在设计之初就集成了ABS、ESC、TCS、ACC等核心控制功能,并内置先进的诊断体系,无需额外硬件支持。在整车集成层面,EMB采用即插即用的电子接口设计,免去传统液压填充和排放工艺,大幅降低装配时间和复杂度。
此外,控制软件与执行机构相互解耦,即可在独立控制器运行,也可灵活迁移至域控制器或中央控制器平台,与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其他底盘技术实现高度融合。这一能力为整车XYZ方向的协调控制提供了条件,进一步释放智能底盘的潜力。
京西智行在储备滚珠丝杠技术的同时,投资数亿元研发独家非线性球盘技术为核心的单电机EMB方案,包括4种不同夹紧力的EMB产品阵容,在75至100毫秒内完成制动执行,满足从主流车型到高性能平台的差异化需求。
在生产层面,京西智行采用两套供应链方案并行策略:一套是全球供应商体系,另一套是全国产化方案。
「如果国产的方案能够达到要求的话,我们肯定还是首选国产。」
薛春宇表示,包括电机和驱动机构都在推进国产化进程。
03.
「第一家EMB业务走出国门的供应商」
目前,京西智行第三代EMB已经过大庆和瑞典三轮冬季测试,并在盐城开展夏季测试,进入全面验证和算法优化阶段。
如此效率,得益于京西智行此前几十年在制动领域的经验。
京西智行脱胎于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尔福。2009年,京西重工成立并收购德尔福全球悬架及制动业务。2022年,张家口金融控股(现称张家口产业投资控股集团)领投并控股京西重工。2025年,京西重工更名京西智行。
公司团队层面,北美的人主要是来自于老的德尔福,现在中国区研发的人一半是老德尔福的班底,这些成员在制动行业工作了30~40年,而国内团队的工作年限也已有5~15年。
这让京西智行与一众EMB创业公司不同、拥有高度正向设计能力:
「电磁阀、注塞泵、驱动机构、球盘的设计等都是正向设计来的,而不是参考某些人的设计,我们有非常完善的电磁化设计能力。」
据薛春宇介绍,京西智行本身是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全年的全球销售额大概在80亿左右。
为扩展国内市场影响力,京西智行在一年内推进了一系列产品、市场策略以及组织模式的变革,从去年到现在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新订单涨势迅猛,过去半年总共拿下了100多亿的新客户订单,基本都是本土汽车品牌的订单。
而由于其此前拥有宝马、沃尔沃、本田等等海外客户,其全球化的视野要优于很多国内企业,
「所以我们坚信京西智行肯定是第一家EMB业务走出国门的供应商,就跟我们的1-Box一样。」
京西智行的1-Box和ESC是国内唯一一家已经走出去并且量产的制动及悬架控制系统企业。
在交流过程中,薛春宇对媒体透露,由于技术相通,京西智行已经开始针对机器人的磁流变的关节展开研发,且已经与国内一起机器人公司展开沟通。
此前曾有多位汽车行业从业者判断, 汽车是实现具身智能非常好的载体。
而现在来开,汽车行业的相关技术也正逐渐泛化应用与具身智能,而这也将同样是一片广阔天地。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