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每次在车友群里聊起“神车”,捷达的名字总是会被提及。
它确实是个独特且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从我爸那辈人开始,捷达的品牌形象就无比伟光正,“60万公里无大修”的口碑,完全是真金白银换来的。
大概也是因为有情怀滤镜,所以当2019年捷达从一款车升级为一个品牌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能成”。
但结果证明,这事儿又后来不成了,原因嘛,无非是捷达太“啃老”——只靠“老三样”赚生活费,躺平意味呼之欲出。
在“如何把车卖给中国人”这件事情上,捷达曾经很擅长,你看它的口号,“花国产车的钱,买德系三大件”,很直白地告诉了消费者这笔账该怎么算: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内饰和配置,去交换中国人内心深处笃信的德系机械灵魂,也就是EA211发动机、爱信6AT变速箱和大众调校的底盘。
交换很不等价,但就是奏效。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大众的工程师,TA们能把造车变成了积木游戏,通过MQB平台极大压缩产品的研发周期与制造成本。可以说,流水线上节省的每一分钱,都精准流向了所谓的“德系机械灵魂”。
燃油车时代,这套逻辑很行得通,因为它精准切入了广袤的下沉市场,那里的消费者预算有限,但对“VW标”所代表的皮实耐用有着某种疯狂的向往。
问题是,这一届年轻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评判产品价值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都来到2025款了,捷达VS5还是掩盖不了突兀的粗糙感。
倒不是说它廉价,只是莫名会有一种“嘿,你的钱都花在了刀刃上,别在乎这些细枝末节”的被歧视心态。
在某专业媒体的噪音测试中,高速行驶时捷达VS5的车内噪音分贝值高于很多同价位的国产竞品。这印证了无数车主的抱怨:“开一趟长途,那种被噪音持续侵扰的疲惫感太恶心了”。
真不是夸张,你可以亲自去4S店感受一下。
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样的?
长安CS55 PLUS同样有塑料,但很聪明地用了大面积的软性包覆、仿缝线工艺和精致的拉丝面板,然后你会在视觉和触觉上觉得“嗯,这钱花得值”。
或者像宋Pro DM-i这种,一块可旋转的12.8英寸大屏+DiLink智能网联系统+DM-i超级混动技术,把用车体验拉到新的高度。
麦肯锡在《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智能化”和“设计”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传统的机械性能。
J.D. Power的年度新车质量研究(IQS)也显示,虽然新能源车在初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电子系统问题,但消费者对创新体验的容忍度和热情完全可以覆盖这些问题。
长安用一颗摄像头解决了用户的驾驶痛点,比亚迪用“电”颠覆了用户的成本账单时,捷达还是只能在那里对着空气喃喃自语“德味十足”。
学术界有个概念,叫paradigm shift(范式转移),意思是一个领域如果出现显著打破原有法则的新成果,人们就会对原先的既定认知进行根本性修正。
捷达“不等价交换”法则失灵的原因,就是paradigm shift(范式转移)的另类演绎。
我承认,MQB平台是燃油车时代的工程奇迹,Polo、途昂、奥迪A3、斯柯达柯迪亚克......这个平台的代表作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撑起了大众集团的半壁江山。
但MQB平台是专门为燃油车打造的,跟电车天然存在冲突。
举个例子,MQB平台有一个固定的“前舱硬点”,是专门用来放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但就算你拿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由于原本就固定,所以“前舱硬点”也无法变成实用的前备箱,空间被白白浪费了。
尾部的凹槽也一样,那是专门给排气管预留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MQB平台“油改电”,只能勉强把电车的配件拆成零散小块到处塞,比如电池。
为什么大众e-Golf的电池容量那么受限?明白了吧。
隔壁比亚迪的e平台3.0,或是零跑的“四叶草”,就完全不一样。由于是白纸,它俩能彻底抛弃燃油车平台的历史包袱,让架构最大程度适配电车需求。
比如底盘可以做得很平整,这样就能更好将电池或CTC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完美融入,不仅最大化电池容量,还能实现更短的前后悬和更长的轴距,最后带来更宽敞的乘坐空间。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从诺基亚到iPhone的维度跨越,毕竟MQB平台再怎么优化,也只是在塞班系统上修修补补。
眼见他宴宾客,沃尔夫斯堡的德国时间却跟不上飞速狂奔的中国速度,大众当然不甘心,于是,“在成都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的想法就成了现实。
要理解成都新公司,关键是理解大众在合肥的布局。
大众集团高管多次强调,合肥研发中心的目标是“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30%,并利用本土供应链将成本降低40%”。
德国人终于意识到,过去那种“将德国研发好的车型拿到中国来适应性修改”的模式行不通了,在中国市场,必须要具备本土决策、本土研发、本土采购的全链路能力。
捷达的成都新公司,就是这种改变的重要尝试。
按照惯例,此处要Cue一下零跑。
虽然还没落锤,但大众将采用零跑技术的消息应该不会有什么反转了,那么接下来,捷达首批电动车很可能受益。
捷达能得到什么呢?电动化转型的捷径,它能绕过漫长的自研周期和平台试错成本,在2026年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零跑得到了什么呢?除了资金,还有大众在生产制造和质量控制领域的背书,这对一直试图冲击高端市场的零跑来说是无价资产。
各取所需,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核心问题是“Who are you”。
当一台捷达电动车的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都源自零跑时,它还是一台德系车吗?捷达引以为傲的德系品质要怎么在这台车上体现出来?消费者会点赞“这是一台值得买的电动捷达”还是会嘲讽“这不过是一台换壳零跑”?
一切都是未知数。
更大的挑战在于,两种企业文化的融合。
德国人对造车有着严苛到近乎刻板的流程(Formel Q),追求极致的可靠性,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更信奉“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产品与用户共创,在上市时可能只完成了80%,剩下的20%根据市场反馈通过OTA不断完善。
在捷达新公司里,谁该听谁的?如果一切仍需要给德国总部汇报,那“零跑速度”还有意义吗?而如果完全放权,如何保证产品符合大众全球的质量标准?
你看,这将是一次长时间的磨合。
至于捷达首款纯电车型的待遇,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市场推演:到2026年,比亚迪“王朝”与“海洋”系列可能已经完成了技术迭代,然后价格进一步下探,什么800V高压快充、城市NOA也已经下放到了这个价位。
吉利、长安、长城这些传统巨头的子品牌,大概率完成了产品线的密集布局,凭借庞大的渠道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展开惨烈巷战。
造车新势力继续扮演“价格屠夫”的角色,用极致性价比不断拉高市场的配置门槛。
捷达的首款纯电车,出生就要面对一个技术极度成熟、竞争极度内卷、利润薄如刀片的修罗场,没有先发优势,也没有犯错空间。
换个角度,“Who are you”也可以理解为“如何重新塑造消费者对捷达的品牌认知”。
品牌是一种心智预设,就像沃尔沃=安全、宝马=操控、五菱=便宜耐用,而捷达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老伙计”的既视感,四舍五入约等于驾校里那台皮实耐用的教练车。
这个心智标签,肯定会成为捷达转型路上的沉重包袱。
如何让习惯了在B站上看各种评测视频的年轻人相信捷达一夜之间变成了“智能、科技、新潮”的代名词,这需要一套全新的品牌叙事和营销策略。
捷达的电气化转型之路想要走的顺利,难度不亚于重生,它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德系血统既是曾经的荣耀也是此刻的荆棘,如果捷达不彻底脱离大众的旧体系,就无法跟上中国的速度,最后温水煮青蛙;可一旦脱离,又可能失去品牌护身符,死得更快。
这是无解的悖论。
或许,把自己当成“合资新势力”来运作,会是捷达的生路。
江湖车评:
我家附近有个驾校,那里至今仍有几台白色的老捷达教练车,每天不知疲倦地在训练场里一圈圈绕着,虽然车身斑驳了,但发动机声音依旧沉稳,我有时候会想,这些年轻面孔的上路第一课是捷达教的,但等TA们去买车的时候,会为车头的“Jetta”标志停留吗?
我不知道。
无论如何,还是要给捷达送去诚挚的祝福,就祝未来的电气化转型之路早日走通吧!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