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纯电车想解决续航焦虑,一是增大电池容量,二是快速补能。
在固态电池没大规模量产前,方法一确实有瓶颈,因此大部分厂商都瞄准了超快充。去年5C已经是天花板,但今年都奔着10C以上了。问题是,10C充电,用户真能随便用吗?为什么充电这么快了,节假日出行还要排队充电?
高倍率充电,意味着什么?
先简单回顾一下C是什么意思。C就是充电倍率,由充电电流和电池额定容量得出的比值,1C代表一小时充满,5C则是12分钟,而车企宣称的充电倍率,多数指峰值,不是能全程维持的。但你要说高倍率充电是营销意义大于实际,我是不同意的:
在电池容量相近的情况下,从3C提升到5C,充电时长能缩短40%左右,实打实地减少了充电等待的时间。如果只是一周充一次电,可能每回省个十分钟没啥感觉,但开过电车跑长途要经历多次补能的,应该懂里面的含金量。
至于10C以上的就更夸张了,不开玩笑,上厕所慢一点都可能要收占位费。
实现超快充的关键在于,车端需要超高压的平台,普通的800V只是起点,更合适的方法是把电压平台提高到900V甚至1000V,电压高了能降低电流,毕竟大电流是主要发热来源,一旦发热就很难维持长时间超快充。其次,加快锂离子的传输速度,比如神行二代超充中使用的超晶石墨;电解液需要高导电性的,再通过降低电芯内阻和加强热管理能力减少发热等方式,才能实现。
充电这么快,为什么还要排队?
既然充电都快到能媲美加油了,那为什么一到出行高峰,还是该抢桩的抢桩,该排队的排队?
就跟在国庆想打卡鸡排哥,要排几个小时的队一样,不是鸡排备货不够,而是来吃的人太多。
所以第一个原因是,桩少车多。目前国内的公共充电枪有431.6万个,而在高速服务区的只有6.6万个,只占到了1.5%左右。但新能源车的保有量是3689万辆,其中纯电车就有2553.9万辆。我们假设其他插混增程车主都素质极高,不在服务区充电,那6.6万个充电枪,理论上要给2500多万辆纯电车去分,一个桩就得分给387辆车。
再留意一个数据:公共充电桩的平均功率只有45.48kW,说明超快充电桩离普及还很远。事实上,不少服务区的充电桩功率还是60-120kW为主,因为前期建设的主力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这类大佬,优先考虑“能充上”,如果要堆高功率,那对于电缆铺设、电容扩展都有更高成本的要求。
这就引申出第二个原因,桩少,快充桩更少。服务区就那么大的地方,早期已经被国网桩占了些位置,留给第三方和车企自建桩的空间不多。并且目前自建桩中,能达到超充以上的,本来就不多,更不用说在高速服务区上的占比了。
而要实现上面说的5C、10C超充体验,基本都要找同品牌的充电桩。所以大家会发现,明明自己的车支持超快充,桩也是超充桩,但不是每个桩插上去都快得起来,就像你拿小米充电器,给oppo手机充电,不一定能满功率运行一样,这是因为车跟桩没有“握手”。里面牵涉到车桩匹配的协议,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甚至一些品牌的超充桩,大部分时间只开放给自家车主,其他车插上了也充不上。
加上部分服务区为了提高“翻桌率”,还会通过桩端来限制充电电量的上限(如80%)。并且大量车辆同时充电,会对区域电网造成较大的瞬时负荷,为了避免过载,充电桩一般会主动降功率;二是大家一起充,也会分流功率。你看,本来桩就少,快的桩也不多,想达到几分钟内补能几百公里的效果,至少在服务区,实现条件有点苛刻。
要充电又跑长途,怎么破?
对车主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在服务区充电,咱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按照目前充电桩的普及程度,基本上出了高速路口,下来普通国道5公里以内一定有充电桩。一来省点充电费,二来不用排队那么久,提前规划好路线+错峰出行,基本不用花大量时间在排队充电上面。
而对充电桩建设而言,电网扩容是快充桩落地的前提,但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弄好。好消息是,不少地方政府也明牌了,新建的桩要在120kW以上才能拿到建设补贴,同时对旧的60kW桩进行改造。别忘了咱们国家可是基建狂魔,更是全世界新能源车最大的市场,快充补能配套的完善,估计不会很远。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