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399字,阅读时间7分钟
本文浓缩版可看视频,详细内容继续一看到底
你敢信?新能源汽车圈最近爆出个魔幻大瓜:有人发公众号文章称,比亚迪的人顶着“极氪团队”的名头,来骗他们的核心技术方案。
这篇公众号的标题为《比亚迪团队冒充极氪团队骗取汽车网络安全方案:一场荒唐的闹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目前文章阅读量定格在“10万+”,这其实是发文当天(10月11日)的状态。
图/selfighter公众号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率先回应称,该事件不属实,目前正在进一步确认中。再无下文。
极氪相关人员回复我们称,“不予置评”。
我们联系了文章的作者,也就是涉事企业犬安科技的法定代表人、CEO李均,对方回复称,文章发布后“byd有沟通”,但并未进一步透露沟通的细节。
如果文中所提之事是假的,那在汽车网络安全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犬安科技将自毁长城,因为它以诽谤的方式损害了龙头企业的名誉。
要是真的,那比亚迪可就不只是“没面子”那么简单——他们骗的不是普通代码,是关乎行车安全的网络安全核心工具,与千千万万车主的安全直接相关。“根基浅”的技术能担得起责任吗?
今天咱们就扒透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聊聊巨头的“技术套路”和咱们开车人的安全底线。
1. 网曝比亚迪冒充极氪骗技术方案
这事得从一个礼拜前说起。
犬安科技CEO李均突然发了篇文章,把自己遭遇的“魔幻经历”抖了出来。这家2021年成立的创业公司,手里攥着个宝贝——DefenseWeaver汽车网络安全设计分析平台,简单说就是给汽车做“安全体检”的专业工具,能在研发阶段就找出网络漏洞,还拿过国际安全顶会NDSS的认可。
图/公众号原文-Part 1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有一天,一位自称“吉利・极氪项目组”的女士通过官网找上门,说想了解产品、申请试用。犬安科技没多想,毕竟极氪是行业里的高端玩家,合作意向含金量不低。
很快双方开了线上会,对方来了四个人,问题问得那叫一个“深入”:从产品的AI 原理、收费模式,到客户案例、多国法规支持,连“从0到1的操作录屏”都要,还催着签保密协议开通试用权限。
图/公众号原文-Part 2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唯一有点奇怪的是,对方拒绝了保密性更好的企业邮箱,选择用163邮箱沟通,解释说“极氪邮箱外发受限”。但会议结束后,更诡异的事发生了:这四个人集体失联,微信被拉黑,电话打不通,邮件也石沉大海。
犬安的团队越想越不对劲,赶紧在行业里打听。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业内人说,这伙人根本不是极氪的,是比亚迪安全团队的!
一番交涉后,对方总算接了电话,轻描淡写地承认“是比亚迪的”,还拿“项目保密”“用花名”当借口,既不解释为啥冒充极氪,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图/公众号原文-Part 3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事情闹大后,媒体第一时间去问比亚迪。对方就扔了句“不属实,还在确认中”,再没多余解释。
图/比亚迪回应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想了解竞品技术能理解,但为啥非要冒充极氪?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要知道这时候的极氪正处在敏感期:极氪科技集团的CBO(首席品牌官)关海涛10月10日在朋友圈官宣离职,而后有媒体获悉,前阿里系高管沈方俊已加盟极氪,出任极氪公关传播部门负责人。
换句话说,极氪的公关团队正在工作交接。
这种空窗期,恰好给“冒充身份”提供了操作空间——等极氪反应过来,技术信息可能已经到手了。
或许另外一层意思为,比亚迪和吉利互为主要竞争对手。极氪是吉利的高端电动品牌,靠SEA浩瀚架构打天下,2024年还拿了豪华纯电销量冠军,直接对标比亚迪的高端系列。两家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上都是正面硬刚,极氪的技术布局自然是比亚迪想摸清的。
坊间传言,比亚迪选极氪不是随机的,更像是一次“精准算计”:既能以“同行交流”的名义套取深度信息,又能利用对方的人事变动降低暴露风险。
2. 巨头阴影下的创新之殇
这事看着荒唐,但往深了想,其实是新能源行业“技术内卷”的缩影。现在的车企有多卷?一年不推新技术,可能就被市场抛弃。为了跟上节奏,行业里早就形成了几种技术获取套路:
完全自研:真金白银砸钱靠研发投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合资合作:找技术伙伴抱团,风险共担;投资收购:直接把有技术的小公司买过来,省得自己从零开始;知识产权许可:花钱买授权,光明正大用别人的专利。
正常来说,这几条路都走得通,哪怕是“学习—消化—再创新”,只要守规矩也没人说啥。业内其实一直流传着一种争议性操作,叫“合作—学习—替换”。不少供应商都吐槽过:车企先以合作名义要走技术资料,转头就自己仿制,再把供应商踢开。
有不愿具名的供应商表示,之前跟车企谈合作,快成的时候对方突然要软件架构设计,被拒绝后就找各种理由拖延,最后没拿到核心文件就直接“失联”了。
还有家精密仪器公司更惨:车企点名要来参观,把生产工序、检测仪器等细节问了个底朝天,几个月后没等来订单,却发现对方开始自产同款零件了。甚至有网友爆料,有车企拿样品拆解仿制失败,还反过来抹黑原供应商的产品。
图/博主讲述某企业交流技术后自研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其实比亚迪这事不算孤例,新能源行业里类似的“技术摩擦”早就屡见不鲜,只是大多没闹到台面上。
2023年特斯拉曾起诉自动驾驶公司Zoox,说Zoox的核心团队偷走了特斯拉的激光雷达算法,连代码注释都没改。最后Zoox虽然没承认侵权,但私下给了特斯拉一笔“和解费”,核心团队也换了人。
还有更早的小鹏和特斯拉纠纷:2021年特斯拉起诉小鹏员工窃取自动驾驶数据,虽然最后因为“证据不足”没立案,但小鹏还是把涉事员工开除了,还暂停了相关技术研发——明眼人都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不能说的秘密”。
图/特斯拉起诉Zoox公司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些案例本质上都一样,都是大企业想“走捷径”,要么挖人带技术,要么合作套方案。但不管哪种,最后都得付出代价:要么赔钱,要么耽误产品,要么坏了名声。
这种行为看似“省时省力”,但代价其实大得惊人。
对中小科技企业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犬安科技这种创业公司,核心资产就是几行代码、几个技术方案。主机厂白嫖复刻,以后哪家中小企业还随便敢把核心技术亮出来?
对行业来说,更是在摧毁信任基础。以前车企和供应商见面能聊技术细节,现在可能都得互相提防,说话留三分。等哪天大家都不愿分享、不愿合作了,所有企业都得闭门造车,研发成本蹭蹭涨,最后吃亏的还是整个行业。
就算对比亚迪自己,风险也不小。现在供应商们已经在私下抱团吐槽“比亚迪是惯犯”,以后顶尖技术公司可能直接把它拉进黑名单。更别说要是被坐实侵权,不仅要赔钱,品牌口碑也得碎一地。毕竟没人愿意相信一家“靠骗技术”的企业能造好车。
3. “拿来主义”能保障行车安全?
网络安全=行车安全,不是空话。现在买车,大家都盯着续航、智能座舱,但很少有人想过,汽车的“网络安全”才是保命的根基。
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范雪俭专家说得直白:现在汽车里的代码越来越多,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算力越来越强,把IT系统的风险全带进来了。更可怕的是,网络安全和物理安全早就绑在一起了。黑客要是入侵了底层系统,可能远程开车门、控制刹车,甚至让一整批车都出问题。
图/汽车CAN总线入侵实验:黑客远程的后果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就是DefenseWeaver这类工具的价值。它不是普通软件,而是在汽车研发阶段就进行“威胁建模”的核心工具。提前找出车辆总线、车联网里的安全漏洞,从根上降低风险。
图/DefenseWeaver 8大优势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犬安科技的李均早就说过,汽车安全得“左移”,在设计阶段就解决问题,不然等车造出来,漏洞可能根本修不了。简单说,这工具就像给汽车做“产前筛查”,少了它,行车安全就是空中楼阁。
现在回到那个关键问题:靠冒充骗来的技术,真的能保障安全吗?先不说法律风险,单从技术层面看就全是坑。DefenseWeaver这类工具里藏着大量“隐性知识”,比如某个漏洞的触发条件、某种算法的适配场景,这些不是看个录屏、拿份方案就能搞懂的。要是没有原团队的支持,照搬过来很可能“水土不服”,表面上能用,实际藏着没发现的漏洞。
图/DefenseWeaver 可量化评估标准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就像李均暗示的“这种方式拿回去的技术,友商敢买吗?”这话戳中了要害:车企要是连技术来源的可靠性都不保证,怎么保证装在车上不出问题?更要命的是,汽车安全是“链条工程”,任何一个环节有瑕疵都可能崩盘。要是核心安全工具的来路有问题,就像盖房子用了不合格的钢筋,看着结实,一遇风险就塌了。
这事给行业提了个醒:技术创新不是“偷来的”,行车安全也不是“嘴上说的”。
希望监管部门能尽快出台更严的“技术合规标准”,不仅要查专利侵权,还要管“冒充套取”“挖人带技术”这种灰色操作,让不守规矩的企业付出代价。也希望行业能建立“供应商信用体系”,把有不良记录的车企拉进黑名单。只有让“守规矩者有红利,破规矩者受惩罚”,才能让大家安心搞创新。
说到底,行车安全从来不是“技术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对生命多尊重”的问题。要是车企把心思花在“骗技术”上,而不是踏踏实实地搞研发、守规矩,就算销量再高,也撑不起“安全”这两个字。
谁愿意开一辆“核心安全技术来路不明”的车呢?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