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还没开始“反击”的合资车企,或许将失去最后的机会。
巅峰时期,北京现代连续多年年销量破百万辆。进入新能源时代后,北京现代虽然积极参与电动化转型,在先期推出纯电菲斯塔等作品,但最终仍未见成效,第一波电动化产品的进攻功败垂成。
而今,北京现代终于迎来了第二波进攻。战略转型落地后的首款产品——纯电平台SUV EO羿欧正式开启预售,预售价为13万至15万元,并提供了多项预售权益。
这不再是简单的“油改电”敷衍,也不是将海外市场水土不服的车型生硬地导入。以EO羿欧为代表的新一代合资电动车,正试图通过一种新方式——将海外工程平台与本土用户体验深度结合,来重塑竞争格局。
合资不再保守
曾经,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享受着品牌与技术的双重光环。然而在新能源赛道上,它们一度集体陷入被动。当本土品牌完成技术与体验迭代,用智能座舱与高阶驾驶辅助重新定义产品时,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迅速下滑。
关键不再仅是“燃油与电动”的能源差异,而是体验与产品定义的差异。中国用户的使用场景与审美偏好已形成独特需求,“全球车”未必能在中国市场稳固立足。
不少合资车企已开始行动。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等10万级新能源车相继热销,被视为“合资新能源反击”的样本。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中国专属开发,在智能化体验上显著进步,同时以更具攻击性的定价切入主流区间。
EO羿欧的登场,则标志着北京现代的反击正式开始。北京现代将今年视为新能源转型元年,计划未来4至5年推出20款新产品,涵盖纯电、混动与增程多技术路线,覆盖轿车、SUV与MPV全细分市场。
这种大刀阔斧的产品计划,体现出北京现代奋起直追的决心。当然,对北京现代与其他合资车企而言,反击战才刚刚开始,挑战仍然巨大——合资品牌需要用实打实的产品体验来重建品牌形象与用户认知。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今年或许已是合资品牌“反击”的最后窗口。北京现代新能源战略转型后的首款产品EO羿欧,瞄准15万元级纯电主流市场。这份首答卷,现已进入市场打分的环节。
中国专属设计,但内核还是“全球实力”
作为北京现代新能源转型的开篇力作,EO羿欧采取更为稳妥的技术—体验组合——上层体验为中国专属的新样式,底层技术为全球验证的成熟平台。
在外观上,EO羿欧与现代多款全球纯电车型并非“同款”,但审美气质一脉相承,克制而有美感。而真正的变化在车内——座舱整体设计简洁,大面积软包与皮革材质显著降低“塑料感”,把触感与观感都拉回到这个价位用户的预期之上。
相比材质与造型,大屏与前景显示HUD带来的科技感更值得关注。中控采用27英寸4K双联屏横贯中控与副驾,由高通骁龙8295芯片驱动——而非同级更常见的8155。
在当前体验层面,8155也能满足日常应用,但8295留有更充足冗余,意味着更长的流畅寿命与更大的OTA空间。前景显示HUD将关键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下沿黑区,既避免HUD与路面信息重叠不清,也减少视线从路面移向传统仪表的频次,安全与专注度更高。
此外,在车内配置上,EO羿欧也展现出更多诚意。主驾座椅支持电动调节与主动侧翼支撑,弯道自动收紧提升包裹感;搭载BOSE音响并支持杜比全景声;双50W无线充电方便前排乘客同时充电。这些体验,不仅是此前的现代车型所欠缺,甚至在部分全球车型上也并不常见。
在底层技术方面,EO羿欧基于现代集团E-GMP全球纯电平台。该平台的车型在全球多个市场销售,并获得多项产品大奖,可靠性与稳定性经受了更广泛的检验。在此基础上,EO羿欧实现了4615mm车长、2750mm轴距的尺寸平衡,兼顾都市灵活性与车内空间;CLTC续航最高可达722公里,电量30%至80%补能约27分钟。
在最重要的安全性上,得益于E-GMP的结构优势,EO羿欧从基础就更加优秀。
官方测试显示,在时速64km/h的25%偏置碰撞中,车辆A柱几乎无形变,驾驶舱保持完整,车门可正常打开,主驾气囊及时弹出并保持充气状态,无泄压失效。
同时,采用高度集成的CTP无模组电池,使整车结构刚性进一步提升,官方数据显示扭转刚度较传统布局提升约15%;地板“8横7纵”高强度梁设计将电池包牢牢包覆,形成“铠甲”,进一步降低事故后的二次风险。
为确保长期可靠性,北京现代为EO羿欧进行了超过120万公里的综合道路测试,覆盖30多种极限路况,从高温50℃吐鲁番到极寒-30℃黑河,以及长时间高速、低附着力路面、蛇形绕桩与麋鹿等科目。
总体而言,EO羿欧体现了北京现代对中国市场的更深理解。成熟的全球平台与硬件实力打底,再加上面向本土偏好的智能与品质细节打磨。稳扎稳打,又不失创新——这或许也是所有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应当遵循的转型方向。
写在最后:
现在,选择一款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还值得吗?
这或许是不少人在考虑合资新能源车时,都会产生的疑问。北京现代给出的回应,是用成熟的平台叠加本土化的体验,重新让用户觉得“值得”。
在体验层面,合资品牌不再按“全球通用模板”行事。与本土供应商协同,把研发与决策前移到中国,让产品体验回到主流梯队。
而在可靠性、安全与底层技术上,合资体系本就有深厚积累。平台化的结构安全,体系化的耐久验证,严格的质量管理。如果把这些基础能力与本土体验连接起来,价值感自然也就回来了。
过去,合资新能源的问题并非缺乏技术,而是底层强、上层弱,好技术未能转化为好体验。而像EO羿欧这样走“上层中国化、底层全球化”的路径,正在补齐这块短板,也让“合资新能源”变得更具说服力。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