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前不久,当梅赛德斯-奔驰VISION ICONIC概念车在聚光灯下完成全球首秀,流畅的线条与未来感十足的设计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这个汽车界的传奇品牌,依然拥有定义未来的雄心与能力。
然而,这场科技与艺术交织的视觉盛宴,却难以完全掩盖另一则来自总部消息所带来的沉重感。据海外媒体的报道,近日约4000名员工已接受自愿离职的遣散方案,这看似矛盾的两幅图景,恰恰勾勒出奔驰当下最真实的处境:一边是对电动化、智能化未来不惜代价的投入,另一边却是不得不通过大幅裁员来应对的现实困境。
这份涉及4000多人的自愿离职计划,绝非普通的组织优化。要知道,根据劳资协议,奔驰的员工原本享有直至2034年的就业保障。然而,奔驰以极具吸引力的经济补偿,包括为资深管理人员提供最高可达50万欧元的遣散方案,成功说服了大量工程师、行政及IT人员自愿离职。这背后是一个清晰且紧迫的信号:奔驰正不惜重金为自身“瘦身”,目标是到2027年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的成本。这是奔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之一,其决心与背后的压力可见一斑。
那么,为何一个看似仍在巅峰的品牌,需要采取如此果断甚至激烈的手段?如果我们深入审视其最近的销量表现,便能发现一些端倪。从10月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全球销量为525,300辆,同比下滑12%;其中核心的乘用车业务交付441,500辆,同样同比下降12%。这种下滑并非局部现象,而是在其多个核心市场蔓延。在最重要的亚洲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2%,其中中国市场更是大幅下滑27%,成为拖累全球表现的主要因素。北美市场也未能幸免,销量下降17%,美国市场同样减少17%。即便在其欧洲大本营,虽然勉强维持了2%的微增,但作为核心的德国市场实则面临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这些数据还揭示了一个复杂的现实,奔驰的“低迷”是全面而结构性的,其产品阵营呈现出明显的“冰火两重天”态势。尽管高端豪华车型确实表现坚挺,第三季度销量达67,800辆,同比增长10%,S级轿车、迈巴赫、AMG和G级越野车等顶级产品线依然供不应求。但是,肩负走量重任的“核心”系列(包括C级、E级等主力车型)销量却遭遇17%的同比下滑,“入门”系列也下降了12%。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奔驰在守护利润丰厚的燃油车金字塔尖的同时,其面向更广泛消费者的大众豪华市场基本盘正在松动。另外,其真正的挑战在于,当整个行业正在经历向电动化决绝转身的时代变革时,奔驰的转身显得格外沉重。
虽说奔驰纯电车型(BEVs)在全新电动CLA交付的推动下,本季度环比增长了22%,但同比几乎零增长,且今年累计销量仍落后13%。这意味着,在关键的电动化转型赛道上,奔驰不仅未能实现突破性增长,反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这或许正是其困境的核心:守护一个依然利润丰厚但正在收缩的燃油车帝国,与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车未来,这两条战线正同时消耗着奔驰巨大的资源、精力与战略定力。
奔驰的困境是传统豪华巨头在时代转折点上的一个典型样本,从整个行业视角看,它并非输在当下,而是面临着如何赢下未来的严峻考题。庞大的组织架构、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深厚的燃油车技术积淀,在电动化时代某种程度上转化为了“转型包袱”。当新兴品牌以更轻盈的姿态专注电动赛道时,奔驰这样的巨头则需要双线作战,平衡短期财务表现与长期战略投入,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走钢丝表演。
要打破当前的僵局,奔驰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次裁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应对当前财务压力的必要之举,但这只是治标。从根本上说,奔驰必须找到一条将传统豪华基因与电动智能时代无缝融合的道路。它需要证明,那个能定义“汽车”该是什么样子的三叉星徽,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依然能定义顶级的用户体验、卓越的驾控品质和无与伦比的品牌魅力。这意味着,在坚定推进电动化战略的同时,更要加速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让“电动奔驰”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奔驰”。
汽车网评:奔驰4000多名员工的离职,既是奔驰低迷困局的直接体现,又是巨头转型的阵痛,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变革的缩影。奔驰要走出当前低迷的现状,注定不会一蹴而就,这需要依赖于坚定的战略定力、对核心品牌价值的坚守,以及在电动化浪潮中重新找到引领位置的创新勇气。如今,当这家汽车发明者站在转型的深水区,它面临的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对于这个历经百年的品牌而言,挑战或许正是其传奇的一部分。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