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車言道讯】当人形机器人还被不少人视为“实验室里的未来产品”时,奇瑞集团携墨甲机器人的出现,正以一场全球发布会撕开行业的“量产化与商业化迷雾”。2025年10月19日,安徽芜湖的这场发布会,不仅是一款名为“墨茵”的人形机器人的亮相,更像是汽车产业向智能机器人领域抛出的“跨界宣言”——以汽车工业的成熟逻辑,破解人形机器人“叫好不叫座”的行业困局。
跨界逻辑:车企的“先天基因”为何能激活机器人产业?
“汽车本身就是可移动的智能机器人”,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这句话,并非简单的概念嫁接,而是戳中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痛点。长期以来,人形机器人行业陷入“技术炫技”与“落地难产”的矛盾:实验室里的原型机可完成复杂动作,但一旦走向量产,便面临成本高企、稳定性不足、场景适配性差的三重困境。而奇瑞的入局,恰恰带着解决这些痛点的“先天基因”。
从技术底层看,汽车与机器人的“同源性”远超外界想象。无论是智能汽车的ADAS系统,还是墨茵机器人的多模态感知,核心都依赖“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执行控制”的闭环逻辑。奇瑞二十余年积累的激光雷达、视觉算法、车规级芯片适配能力,直接转化为墨茵的±5cm导航精度、人流密集环境自主运行能力;而汽车行业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更让墨茵在4000小时稳定运行测试、1300+场景用例验证中,建立起远超行业标准的“可靠性护城河”——要知道,多数人形机器人的测试时长尚停留在千小时以内,600项质量指标的把控更是鲜有企业能企及。
亦可实现成本控制能力。汽车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经验,让奇瑞能将机器人从“定制化奢侈品”拉向“大众化产品”。尹同跃提出的“用汽车行业的成本体系造机器人”,并非空谈:通过供应链共享(如汽车级传感器、电机)、生产线复用(如精密组装工艺),墨茵得以在保证性能的同时,为后续“一城百机计划”的规模化部署铺路。这种“降本能力”,正是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前提。
技术突破:从“能互动”到“真有用”,墨茵的核心竞争力
墨甲机器人副总经理夏鹏发布的“墨茵”技术体系,没有堆砌冰冷的参数,而是围绕“实用化”构建全链路能力。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会说话”“能走路”早已不是难点,难的是“在真实场景中持续创造价值”,而墨茵的技术突破恰恰聚焦于此。
多模态感知与语言大模型的结合,解决了“人机交互的自然性”难题。不同于多数机器人单一的语音交互,墨茵融合语音、视觉、激光三种感知方式,再搭配自研的“MoNet”大模型,既能通过视觉识别用户情绪(如皱眉、微笑),又能以11种语言精准理解复杂需求——在马来西亚4S店场景中,它能同时应对中文、马来语、英语的咨询,还能通过视觉观察客户对车型的关注重点,主动推荐配置;在政务导览场景中,它能根据访客的肢体语言调整讲解节奏,这种“懂语言更懂人”的能力,让机器人从“工具”升级为“助手”。
17自由度灵巧手与触觉传感技术,则打破了“机器人只会‘比划’不会‘做事’”的局限。200N的提拉力,意味着它能轻松拿起4S店的车型手册、政务大厅的申请表,甚至在安保安防场景中搬运小型应急设备;掌心视觉与触觉传感的结合,让它能区分纸质文件与电子设备,避免操作失误。这种“灵巧操作能力”,正是机器人从“展示型”走向“服务型”的关键——此前不少人形机器人因手部功能不足,只能在展厅“摆姿势”,而墨茵已能深入一线场景“做实事”。
欧盟CE-MD、CE-RED等认证的获取,更凸显其“全球化基因”。对于想要进军海外市场的机器人企业而言,合规性是第一道门槛。墨茵成为首个通过欧盟多项认证的人形机器人,意味着它可直接进入欧洲市场,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为奇瑞“让中国机器人走向全球”的目标打下基础——对比国内部分机器人企业仍在为海外认证发愁,墨茵的先发优势已十分明显。
商业化落地:从“一城百机”到“全球生态”,构建机器人产业新范式
AiMOGA国际销售总监张国强发布的十大应用场景与“全球部署计划”,揭示了墨甲不同于传统机器人企业的“落地逻辑”:不搞“技术先行”,而是“场景驱动”;不做“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共建”。
在场景选择上,墨甲精准锁定“高需求、高复用”的领域。4S店销售助手、政务导览、安保安防等场景,均具备“高频交互、标准化服务”的特点——以4S店为例,客户咨询车型、计算报价、引导试驾等需求每天重复出现,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基础服务,让销售人员聚焦高价值的谈判环节。目前,墨甲已在马来西亚、印尼、南非等国的4S店部署机器人,这种“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既能快速收集用户反馈优化产品,又能形成可复制的场景方案。而“一城百机计划”在芜湖的启动,更像是一场“规模化测试”:200台机器人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场景联动,既能验证机器人之间的协同能力,也能为后续全国推广积累运营经验。
在商业化模式上,墨甲推出的“订阅制+买断制+场景定制”组合,极大降低了客户的准入门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次性买断机器人的成本过高,而订阅制可将成本分摊到每月,减轻资金压力;对于有长期需求的大型企业,买断制更具性价比;针对特殊场景(如演艺直播的定制化动作),场景定制服务则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这种“灵活适配”的模式,相比多数机器人企业单一的“买断制”,更易打开市场——据行业数据显示,订阅制可使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提升30%以上,墨甲的这一选择,显然经过了市场调研的深思熟虑。
“全球合作伙伴招募计划”与2030年“9万台机器人犬+4万台人形机器人”的交付目标,则展现了墨甲构建产业生态的野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依赖单一企业,需要供应链、场景方、运营方的协同。墨甲通过招募全球合作伙伴,将自身的技术能力与合作伙伴的本地资源结合——比如在欧洲市场,可与当地的服务运营商合作,快速适配本地语言与文化习惯;在东南亚市场,可联合当地车企,推进“车机协同”场景的落地。这种“生态共建”模式,不仅能加速墨甲的全球化布局,更能带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形成“技术输出-场景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车企跨界,重塑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游戏规则”
墨甲机器人的发布,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布局,更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转折点”——它证明,汽车产业的成熟经验,能为机器人行业带来“降本、提质、增效”的新逻辑,推动行业从“实验室阶段”迈向“规模化商用阶段”。
在此之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玩家多为科技公司或初创企业,它们虽在算法、人工智能领域有优势,但缺乏工业化生产、成本控制、质量管控的能力,导致产品要么价格昂贵(动辄上百万),要么稳定性不足(无法长期连续运行)。而奇瑞的入局,将汽车产业的“规模化思维”“质量思维”“成本思维”带入机器人行业,这或许能破解行业“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就像当年汽车产业通过规模化生产让汽车走进家庭,未来机器人产业也可能因车企的参与,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
“车机协同”生态的构建,可能开启智能产业的新想象。奇瑞成立的“车机协同创新中心”,并非简单的“汽车+机器人”组合,而是要打造“车与机器人互联互通的智能生态”——比如,在智慧社区中,机器人可提前为车主预约停车位,汽车可将导航信息同步给机器人,机器人在小区门口接应车主;在物流场景中,机器人可协助汽车装卸货物,形成“车机联动”的高效链路。这种“生态化布局”,相比单一的机器人产品,更具竞争力,也更符合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趋势。
当然,墨甲的前路并非毫无挑战。规模化交付考验产能,全球合作需要应对文化与政策差异,场景深化则要求持续的技术迭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奇瑞以车企之身跨界人形机器人,已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破局路径”——以成熟产业的经验赋能新兴产业,以场景驱动替代技术驱动,以生态共建替代单打独斗。
墨甲总经理张贵兵的断言——“机器人未来将成为一个比汽车更大的市场”——并非空泛口号。从技术同源性看,机器人与汽车共享的感知、控制技术链,可复用汽车产业的成熟供应链与制造经验;从场景延展性看,销售助手、政务导览、教育陪伴等十大场景,已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边界,向服务、陪伴、安防等民生领域渗透。更重要的是,奇瑞的全球化布局——汇聚30+国家的合作伙伴与政府代表,启动“全球合作伙伴招募计划”——正在将“中国方案”输出为“全球标准”。
车言有道:这场发布会,本质上是奇瑞集团对未来产业格局的一次深远布局。当“墨茵”们从芜湖走向全球,当“车机协同”从概念变为现实,中国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一个临界点: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全球合作的三重驱动,或将催生一个比汽车更庞大的智能机器人市场。而在这场变革中,奇瑞与墨甲的探索,不仅是对“制造业回归技术本源”的诠释,更是对“机器人即新工业革命”的预言落地。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