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曾经年销近80万辆的广汽本田,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销量困境。2025年9月,其单月销量仅32808辆,同比下滑6.61%,这已是自今年3月起连续第7个月销量同比下滑。从年销近80万到单月3万级,广汽本田的销量滑坡,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危机,更折射出传统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时代转型的集体焦虑。
销量数据从“稳步下滑”到“断崖式下跌”
翻开广汽本田近年的销量账本,数据背后的压力肉眼可见。从月度表现看,2025年3月销量4.79万辆,同比下滑8.86%,这是本轮下滑的开端;4月直接跌至18491辆,同比暴跌25.06%,环比降幅更是高达61.42%,近乎“腰斩”;5月跌至谷底,全系仅售13410辆,同比下滑58%,创下1998年入华以来最差单月纪录;即便9月销量回升至3.2万余辆,仍未摆脱同比下滑的态势。
从更长周期看,广汽本田的下滑趋势已持续四年。2021年销量780226辆,同比下滑3.17%;2022年降至741808辆,下滑4.93%;2023年进一步跌至640466辆,降幅扩大至13.66%;2024年更是跌破50万辆,仅470633辆,同比下滑26.52%。2025年1-9月累计销量22.39万辆,同比下滑27.58%,若第四季度无明显起色,年度销量下滑将成定局。
需要客观看待的是,广汽本田的销量下滑并非个例。同期广汽集团整体销量也呈下滑态势,2025年9月广汽集团销量173176辆,同比下滑5.17%,1-9月累计销量1183653辆,同比下滑11.34%。但对比集团内其他品牌,广汽本田的下滑幅度明显更大,这说明其自身问题比行业共性问题更为突出。
新能源转型滞后,新车型难扛大旗
当前中国车市已进入新能源主导的阶段,但广汽本田仍以传统燃油车为销量主力。2025年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广汽本田P7,尽管终端给出较大幅度优惠,市场反响却十分有限,未能进入细分市场销量前列。
从行业视角看,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普遍存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问题。广汽本田在新能源技术储备、产品规划上明显慢于自主品牌,当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品矩阵时,广汽本田仍在单一车型上“试水”,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其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配置、续航里程等核心指标上,与自主品牌相比也缺乏明显优势,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传统优势车型失势,“基本盘”动摇
燃油车曾是广汽本田的“压舱石”,雅阁、皓影、飞度等车型一度是细分市场的“明星产品”。但如今,这些传统优势车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雅阁、皓影虽仍能保持一定销量,但在同级新能源车型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销量增速远低于新能源车型;飞度、凌派等昔日“神车”更是风光不再,月均销量不足千台;冠道、缤智等SUV车型也未能幸免,销量大幅下滑。
破局尝试:收购股权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面对销量困境,广汽本田也在积极寻求破局之道。近期,广汽本田宣布以11.72亿元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东本发动机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从企业战略角度看,这一收购动作有其合理性。通过整合发动机资源,广汽本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同时也能借助东本发动机的技术优势,为后续车型研发提供支持。尤其是在节能车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发上,整合后的资源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
但需要理性看待的是,这一收购更多是“内部优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广汽本田面临的核心问题。当前其最大的困境是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无论是新能源车型的竞争力不足,还是传统燃油车的市场萎缩,都需要通过产品层面的革新来解决。收购发动机公司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但如果没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再好的供应链体系也难以扭转销量下滑的态势。
车德钢总结:合资车企转型需“快准狠”
广汽本田的困境,是传统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时代转型阵痛的缩影。在中国车市燃油车技术红利消退、市场格局重构的背景下,依赖燃油车“躺赢”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对于合资车企而言,想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加快新能源转型速度。不能再“温水煮青蛙”,需要加大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尽快推出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同时在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吸引消费者关注。
其次,要稳住燃油车基本盘。虽然新能源是未来趋势,但燃油车仍有一定市场空间,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合资车企可以通过升级传统燃油车的配置,提升燃油经济性,推出节能车型等方式,维持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为新能源转型争取时间。
最后,要重塑品牌价值。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品牌形象对购车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合资车企需要摆脱“传统、老旧”的品牌标签,通过年轻化的营销方式,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提升品牌的年轻化、智能化形象。
对于广汽本田而言,当前的销量困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加快转型步伐,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重塑品牌价值,或许能够渡过当前的阵痛期,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但如果继续拖延,错失转型良机,未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