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0月16日,蔚来港股股价一度暴跌超过13%,最终收盘跌幅为8.99%,报收49.28港元。
造成市场恐慌的是原因一则“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蔚来”的消息。这场诉讼的核心指控是蔚来通过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虚增收入和利润,误导投资者,导致GIC遭受投资损失。
尽管蔚来方面迅速回应称此事源于三年前已被澄清的做空报告,但这一次所谓的乌龙,仍然为蔚来雄心勃勃的第四季度营收大计蒙上了一层阴影!
事件始末
2025年10月中旬,GIC起诉蔚来的消息如惊雷炸响资本市场,这家主权基金指控蔚来通过关联公司武汉蔚能虚增收入,导致其投资受损。消息发酵当日,投资者的仓皇出逃。
这场风波看似突发,实则是三年前做空闹剧的翻版。2022年灰熊资本曾发布报告,称蔚来将电池卖给蔚能后一次性确认收入,相当于提前兑现七年租金,涉嫌虚增利润95%。尽管蔚来当年联合第三方机构核查后否认指控,SEC问询无果,摩根大通等投行也表态称是对BaaS模式的误读,但GIC在2025年8月仍照搬旧论起诉李斌等人。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法院已暂停审理此案,需等待另一集体诉讼结果,这意味着连司法系统都认为其指控缺乏紧迫性。
在做空势力借旧账兴风作浪之际,友商的“补刀”更显耐人寻味。在该事件发酵不久,一张聊天记录截图随即在网上流传,图片内容显示,理想汽车销售人员向蔚来潜在客户转发诉讼新闻,直言蔚来财务造假、品牌岌岌可危,并怂恿客户放弃5000元定金“避坑”,随后蔚来用户运营负责人杨波在微博暗讽友商“给自己减分”。对于这次闹剧,吃瓜群众普遍表示情绪稳定,毕竟理想和蔚来两家这样隔空喊话也不是第一次了。然而理想方面虽始终沉默,截图真伪成谜,但这一插曲也是直接反映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蔚来面临的严峻市场环境。
资金链隐忧
车叔认为,以上事件虽是有人故意做局,但资本市场的恐慌并非空穴来风,毕竟财报数据早已暴露蔚来的经营窘境。
据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蔚来净亏损达117.4亿元,其中二季度亏损49.95亿元。截至二季度末,其现金储备仅剩272亿元,较2024年末的419亿元缩水35%,而且其流动负债已高达622.82亿元,超出流动资产近百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如影随形。
李斌将希望寄托于四季度盈利,为此设定了“月销5万辆、毛利率17%-18%、费用率严控”的三大硬性指标。李斌的理想确实丰满,但现实数据却十分骨感。从最数据来看,今年9月蔚来三品牌合计交付3.47万辆,三季度总交付8.7万辆,这意味着四季度需环比增长72%才能达标。更严峻的是毛利率差距,其二季度综合毛利率仅10%,距离目标线还差7-8个百分点,即便后续乐道L90等新车上量,短期内也难掩品牌的毛利短板。
与此同时,蔚来大书特书研发投入更是暴露了自身盈利底气不足。李斌曾辩解蔚来累计600亿元研发投入“全额费用化”导致亏损,但这无法解释为何规模效应迟迟不显现。摩根大通等投行虽维持对蔚来的增持评级,但也坦言盈利依赖“明年销量翻番”,这种对未来的押注恰恰凸显了蔚来当下的被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蔚来的现金流困境早已显现,该品牌五年内三度依赖安徽国资输血107亿元,最新一笔注资发生在2025年3月。但国资的持续“兜底”更像权宜之计,截至二季度末,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倒挂已达97.74亿元,若四季度盈利目标落空,其现金储备恐将在短时间内耗尽。值得警惕的是,万科等企业的先例已证明,一旦国资出于风险考量收紧资金链,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将迅速陷入绝境!
车叔总结
超过千亿的亏损、持续波动的股价,以及一场源于三年前做空报告的诉讼,以上种种正在同时考验着市场的耐心与蔚来的未来。车叔看来,若蔚来在第四季度仍未能闯过盈利关,即便有国资护航,也难改其失血不止、岌岌可危的宿命,要知道资本市场的耐心,从来不会比现金储备更充足。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