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流量是企业的双刃剑,既能助推产品一飞冲天,也能在危机时刻将品牌拖入深渊。小米汽车的崛起之路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从发布会前“致敬前辈”的行为艺术刷屏热搜,到上市即爆单的市场盛况,雷军“押上全部声誉”的创业宣言犹在耳畔。但短短数月间,多场致命事故、争议性营销与失当公关,让这家明星车企陷入爱之深,责之切的舆论围剿,更罕见地遭遇官媒直接回怼。这家跨界造车的明星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安全事故不断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的一声巨响,成为小米汽车信任危机的起点。三名赴考的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开启NOA辅助驾驶时,车辆以97km/h时速撞上水泥桩,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且迅速起火,最终三人葬身火海。尽管小米很快回应了事故原因,AEB不识别锥桶类障碍物、用户接管时间不足2秒,但这种技术性解释未能平息质疑。雷军曾宣称 “135km/h能刹停故障车”的AEB功能,在实际场景中存在明显局限性,而国标要求的10秒接管预警时间更未实现。更令人不安的是,小米身为车企的事件解决态度。面对家属对车门锁死的核心质疑,小米仅以慰问草草收场,却未提出系统性改进方案。
近期发生的成都天府大道事故,则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酒驾超速的车主负主要责任,但车辆碰撞后起火、车窗无法砸破的细节,再次刺痛公众神经。更致命的是,小米此次选择了长时间的沉默,对比铜陵事故的敷衍回应,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姿态,让舆论怒火彻底爆发。
雷军犯众怒
在信任危机发酵之际,雷军的公开表态不仅未能灭火,反而引火烧身。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7分钟演讲中 “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 的呼吁,瞬间引发反噬。公众普遍认为,在车门解锁缺陷、营销欺诈等实锤问题未解决前,转移焦点至“黑公关”实属避重就轻。
官媒的批评接踵而至,其中《钱江晚报》一篇名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的文章直指问题核心,文章尖锐指出,企业不应将安全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实质是转移焦点。随后,胡胡锡进也跟进评论称:“无论小米的真实态度是什么,这一次舆论却产生小米傲慢的印象,责任应当说就在小米自身。”
此时,舆论共识已经清晰可见,即公众要的是车门问题的答案,而非公关战宣言!
如今监管部门的介入,最终成为了事件转折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出措辞严厉的《缺陷调查通知书》,限小米10日内提交技术报告。压力之下,小米终于在10月19日深夜发布技术说明,这份迟来的 “认错书” 揭露了残酷真相。
成都事故中,车辆18毫秒内48V电瓶断电导致电子门把手失效,而47.8km/h的碰撞速度因未达50km/h的解锁阈值,让自动解锁系统袖手旁观。两个设计阈值的叠加,堵死了救援通道。
在车叔看来,小米与雷军近期的舆论危机,本质是信任危机。从技术层面看,SU7的设计确实存在明显缺陷,其中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识别距离有限,同时电子门锁未考虑断电冗余设计,这些都与“安全优先”的造车理念相悖。从企业态度看,小米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也存在极大问题,当营销团队不断的轻松制造卖点时,研发投入的动力便会衰减。
可以说,监管部门的介入与官媒的批评,已为小米敲响了警钟。小米需知道,基业长青的企业从不依赖营销话术,苹果的体验、华为的创新,皆证明产品价值才是最好的名片。对于押上全部声誉的雷军而言,破局的关键不在抵制批评,而在直面问题!后续,他与小米汽车要做的是补齐安全设计短板,重构透明沟通机制,唯有如此,才能重拾公众信任。
车叔总结
安全是汽车产业不可逾越的底线,公众质疑从来不是敌人,而是进步的动力!车门可以改进设计,但消费者信心的重建却远非那么简单。只有当小米真正放下巨头傲慢,用扎实的技术与真诚的态度回应每一个安全关切时,才能走出真正这场信任危机,如果雷军继续以傲慢和转移话题回应,那么迎接他的未来便完全可以预见!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