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保时捷最新财报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保时捷上演了从 “豪车印钞机” 到利润微尘的断崖式坠落: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 40.35 亿欧元骤降至 4000 万欧元,跌幅达 99%,第三季度单季亏损更是高达 80 亿元人民币。

在利润近乎归零的背景下,保时捷宣布美国市场涨价,这一看似疯狂的决策实则暗藏双重逻辑:
成本转嫁与利润保卫战
美国市场 7 亿欧元关税损失倒逼价格传导,财务负责人白禹翰直言涨价是为 “确保合理利润率”。此举精准利用了核心用户画像 —— 北美市场购买 911 等旗舰车型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远低于品牌价值认同,有车迷直言 “只要燃油版 911 还在,涨价也买”。

品牌定位的生死坚守
作为定价超 50 万元的豪华品牌,保时捷深谙 “降价必死” 的行业铁律。在奔驰、宝马纷纷通过促销保销量的当下,其选择以涨价维持高端调性,避免陷入 “品牌贬值 - 销量下滑” 的恶性循环。摩根大通分析师将此解读为 “挤出泡沫的健康回调”。

收缩战略以降低成本
计划裁员 1900 名正式员工、清退 2000 名临时工的节流措施,虽能短期降低成本,却可能削弱技术团队战斗力 —— 尤其在电动化研发仍需投入的关键期。而 CEO 奥博穆年底卸任、前法拉利 CTO 莱特斯接任的换帅,能否破解 “双重 CEO” 遗留的战略摇摆问题仍是未知数。这意味着,至少3900个家庭将受冲击。曾经代表顶奢身份的保时捷,如今不得不通过“节流”求生。

减少投入终止电池自研自产
终止电池自产虽可规避 25% 的成本劣势,但过度依赖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可能丧失技术主动权。而将电动化目标推迟至 2035 年,与全球减排趋势及中国市场政策形成冲突,未来或面临更严厉的政策制裁。

豪华车转型的生死考题
保时捷的困境是传统豪华品牌集体焦虑的缩影:奔驰三季度在华销量暴跌 27%,宝马下滑 11.2%,均难逃电动化转型与中国品牌冲击的双重挤压。其案例揭示出残酷真相:在智能电动浪潮下,单纯依赖品牌溢价的时代已终结。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