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汽势Auto-First|撒马尔
“时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过去从未消逝,它甚至从未过去。”
的确如此,三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改变很多人和事,但近期的两件事,连接过去与现在,犹如昨日重现。第一件事是捷达品牌近期启动“全网寻找第一辆捷达车主” 大型征集活动,穿越时光长廊,寻找那辆与中国消费者结缘最早的捷达车主。
被寻找到的的捷达车主,也将在2025年10月30日参加“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盛典”。这一天,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一汽-大众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乘用车企业。
第二件事来自国庆假期期间回了一趟兰州,这里是曾经上学和留下美好青春的地方,过往岁月有三分之一的时光在此度过。在此期间,也约见了一些老朋友,巧合的是,朋友正在选车,正在考察市面上一些新能源车型。但朋友聊起自己的第一款车捷达,却像一个久未谋面的老友,情真意切,满是回忆。如今,朋友已拥有四口之家,但有捷达在身边的那些日子,依然承载了他们很多美好的回忆。
从老捷达到新捷达,再到一汽-大众3000万辆的里程碑,变的是产品和规模,不变的是对品质的坚守和对用户的承诺。在汽势Auto-Firs看来,这不仅是一汽-大众的荣耀时刻,更是在这场跨越时代的征程中,捷达品牌从一个车型成长为一个独立品牌,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深厚的用户口碑,成为一汽-大众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一封【寻亲】信说起
10月18日上午10:05分,捷达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一封信。
这封信正是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总经理高解放向全网发出的《我们一直在寻找您,第一位捷达车主》。众所周知,第一辆捷达诞生于1991年12月5日,这意味着捷达品牌需要跨越近34年的时间,去寻找一位初代车主。这封信饱含深情,言辞恳切,既回顾历史,又表达了对首位车主的感激之情。
在今年9月捷达首款旗舰SUV捷达VS8的上市发布会上,高解放总首次公开亮相。如今,在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时刻写下这封信,是对捷达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捷达品牌再攀高峰寄予厚望。
这封信的核心有四个部分:
回顾历史:
“时光的胶片倒回1991年的那个清晨。那时,中国第一辆捷达刚披着晨光驶下生产线,”
表达对第一个车主的感激之情:
“我们想找到您,不仅是为了一场盛大的致敬,更是想亲口告诉当年那个勇敢的选择。”
“您拧动的第一把钥匙,点燃了三千万个梦想,您转动的第一个方向盘,改写了中国汽车的方向。”
情真意切:
“您转动方向盘的那一刻,或许不曾想到,这一转,就转出了三千万千中国家庭的滚烫人生。”
最后表态:
邀请这位车主及其家人参加10月29日至31日在长春举行的“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盛典”,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3000万辆 中国汽车产业的里程碑
从首台捷达下线开启中国家用汽车时代,到如今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全主流细分市场,一汽-大众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汽车工业升级历程高度契合。3000万辆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3000万个家庭的信任沉淀。
事实上,3000万辆不仅是一汽-大众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体荣耀。它证明了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展现了中国汽车人的智慧和拼搏,也彰显了中外合资模式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历史价值。
  

回望来路,一汽-大众的每个产量里程碑都刻着时代的印记。
1991年12月,第一辆捷达轿车在一汽-大众工厂下线,开启了中国家轿新时代;
1993年,第10000辆整车下线;
2007年,第300万辆整车下线;
2014年,第1000万辆整车下线;
2017年,第1500万辆整车下线;
2021年,累计产量突破2200万辆。
时间来到2025年10月30日,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代表着中国汽车产业三十余年的积淀与飞跃。从1991年成立至今,一汽-大众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轿车工业发展的缩影。
在汽势Auto-Firs看来,3000万辆的背后,是一汽-大众全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从研发、采购、生产到营销服务,一汽-大众构建了完善的体系能力。在全国范围内,一汽-大众拥有五大生产基地,布局了高度现代化的生产线,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产品质量方面,一汽-大众始终秉承德国品质标准,结合中国用户需求,打造了多款备受市场认可的明星产品。
这一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一汽-大众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面对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浪潮,一汽-大众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加大新能源领域布局,推出了ID.系列等多款纯电动车型,展现了传统车企巨头在新时代的应变能力。
捷达传奇 从一辆车到一个品牌的蜕变
在一汽-大众迈向3000万辆的征程中,捷达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一款车型成长为一个独立品牌,捷达的蜕变史,正是一汽-大众深耕中国市场、洞察消费者需求的生动写照。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捷达A2在长春以CKD方式组装下线,成为一汽-大众成立后推出的首款车型,就此拉开了中国家用汽车普及的序幕。彼时的捷达凭借皮实耐用的特质,迅速打破市场沉寂,1993年便实现总产量突破1万台,1996年国产化率已达84.02%。
在长达28年的车型生涯中,捷达不断更新迭代,始终保持着市场竞争力。从老捷达方头方脑的经典造型,到后来不断优化的时尚设计;从简单的机械结构,到不断升级的科技配置,捷达始终与时俱进,满足不同时期消费者的需求。截至2019年捷达车型停产,其在华累计销量已超过440万辆,创造了单一车型销售的奇迹。
2019年2月,捷达由一款车型蜕变为一个独立品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征程。落户成都制造基地的捷达品牌,继承了一汽-大众的品质标准和工艺要求。VS5、VS7、VA3等车型组成的"一门三捷"产品矩阵,以亲民价格提供德系品质,迅速获得市场认可。2025年8月,捷达品牌新公司筹备成立,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新能源车型,在电动化转型浪潮中延续传奇,完成从"国民神车"到"国民品牌"的蜕变。

从一辆车到一个品牌,捷达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但不变的是对品质的坚守和对用户的承诺。捷达的成长历程,正是一汽-大众3000万辆之路的缩影——以用户为中心,以品质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
体系致胜 用户口碑铸就信赖基石
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口碑故事,成为捷达品质的最佳佐证。在云南开了15年乡村客运的李师傅,他的2012款捷达至今已行驶超80万公里,除常规保养外从未出现大故障。"山区路况差,这车皮实得很,拉着乡亲们跑山路我放心。"李师傅的话道出了无数老捷达车主的心声。
在山东,一个家庭祖孙三代都选择捷达作为第一辆车,见证了品牌的传承与信任。而年轻用户张女士选择的新款捷达VS7,则让她感受到传统品质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德系工艺让人安心,中控屏和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又很贴合年轻人需求。"
从东北平原到南海之滨,从西北戈壁到江南水乡,无数捷达车主的故事汇聚成品牌的信任长城。捷达品牌正是借助一汽-大众的体系背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在一汽-大众实现3000万辆里程碑的背后,强大的体系力是支撑其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汽-大众的体系力首先体现在严苛的质量标准上。
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制造,一汽-大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在生产线方面,一汽-大众引入了德国大众集团全球统一的生产标准,自动化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质量控制环节,通过精确的检测设备和严格的质检流程,确保每一辆下线产品都符合高标准要求。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成为捷达品牌“可靠耐用”用户口碑的坚实基础。
一汽-大众的体系力还体现在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应对上。面对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一汽-大众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提升用户体验;加快电动化布局,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这些举措使一汽-大众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积累面向未来的新优势。
整体来说,捷达品牌借势一汽-大众的体系力,在独立后短短几年内迅速赢得市场认可,再次证明了体系竞争力的强大力量。
  
汽势观:
捷达与一汽-大众信赖共生!
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行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无论行业如何变革,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对品牌信誉的珍视,始终是车企立足市场的根本。一汽-大众实现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里程碑,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捷达品牌作为一汽-大众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凭借一汽-大众体系力的支撑,以可靠信赖的品质,陪伴更多的中国用户,正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评论 0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