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现在的汽车,似乎没有一个中控大屏都拿不出手。短短数年间,这块屏幕从无到有,直至今天几乎“统治”了整个车厢。

回顾汽车中控的演变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前布满物理按键的布局;到90年代开始,彩色显示屏逐渐出现在豪华车型上;而随着新能源的入场,尤其是2012年特斯拉Model S率先带来17英寸纵向大屏,彻底颠覆传统认知。此后,别克的30英寸异形曲面屏,吉利银河E8的45英寸贯穿式一体屏相继登场,屏幕尺寸不断突破上限,实体按键也逐渐销声匿迹。




然而,屏幕真的是越大越好么?
我们先站在车企的角度来看,用大屏都有什么好处。
第一,必定是成本。实体按键虽小,但是要选料开模、阻尼手感调试等等,所以只要增加一个按键,就有硬件成本、布线成本、寿命测试成本等各种投入。而一块屏幕就具备空调、导航、座椅调节等N种功能,更关键的是,后续还可以OTA升级,所以大屏会替代实体按键是可以节省很多成本。

第二,减少设计的复杂程度。用实体按键,车企总不能直接把按键堆在中控上就完事吧,而是从功能布局开始,平衡操作逻辑和空间美学,每个按键的尺寸多大,间距多少,甚至凸起高度都要反复推敲。接下来,按键用什么材质什么纹理,怎么匹配手感与耐用性。最大的难题是,不同车型的中控台造型不一样,一套按键设计无法通用。

所以车企偏爱大屏幕不一定是为了追求潮流,省钱省事才是关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对用户也不见得是件坏事,用屏幕省下来的成本加到配置里去也行。
回到屏幕真的是越大越好么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首先,过大的屏幕设计不当时,存在安全和实用性的隐患。大屏集成了很多功能,但操作是依赖视觉定位的,特别是有些操作还有隐藏在多级菜单里,驾驶者在操作的时候视线频繁离开路面,你说危险不。而且现在有些车为了追求极致的简洁,直接取消了传统的仪表屏,比如特斯拉,车辆的行驶信息都集中在中控屏上,你们觉得这是好事吗?

此外,屏幕带来的光污染同样不可忽视。有些屏幕角度设计不合理,屏幕就像个反光镜一样,该看的东西看不到,不该看的东西全反射在屏幕上。到了晚上,屏幕又有可能反射到挡风玻璃上或者侧窗上,干扰驾驶者视线。

其次,大屏也带来了同质化的困局,当前市面上多数新能源车内饰陷入“千车一面”的尴尬,无论是横向布局还是功能逻辑都高度趋同,有些车不看方向盘上的车标,消费者很难分辨出品牌。当然也有车企认识到了同质化的问题,那就要开始搞点特殊的,比如之前荣威的滑移屏,比亚迪的旋转屏等等,这些设计是不是会增加故障率?有没有车主能说说自己的用车经历。

有意思的是,在经历了大屏的狂热之后,有些车企开始反思了。2025年3月,大众汽车设计总监安德烈亚斯·明特正式宣布:未来所有车型将全面回归实体按键,取代触控屏和虚拟控制。也有许多车企在新车型上恢复了部分关键功能的实体按键,用实体+触控的组合规避全触屏的分心风险。

当然,也有另辟蹊径的,比如小米汽车,虽以大屏为主,但可以自己购买实体按键,并且实体按键还可以适配旗下的不同车型,既节省了开发成本,又可以增加配件收入。

爱点评
在我看来,对于入门级或走量车型而言,受限于成本控制,采用一块尺寸适中的高集成度大屏,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它既在预算范围内营造出应有的科技氛围,又能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功能。但是当车型的定位走向高端与豪华,内饰的设计更讲究格调和用料,不应将简约设计+大屏的座舱跟先进或者科技感画上等号,高级车保留适当数量的实体按键是必要的,因为高级感的表现是需要通过这些触感和视觉来体现的,采用实体按键才能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