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两年前第47届展会期间,东京车展正式更名为日本移动出行展,主办方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曾宣称此举是为适配行业变革,将展示边界延伸至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未来交通领域。从数据来看,其展会规模确实实现扩张,如今的2025年2025东京车展共吸引全球500 余家企业参展,较上届增长12%。

在这个由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品牌绝对主导的舞台上,日本车企们终于拿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电动化转型动作。而比亚迪作为本届车展唯一参展的中国汽车品牌,竟意外掀起观展热潮,其展台四周自开幕起便人头攒动,工作人员应接不暇。那么接下来就跟随我们的视角,直击2025东京车展吧!
日系车的守成反击

当全球汽车产业都在快步迈向电气化时代时,日系车企在本届东京车展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丰田此次携多品牌矩阵亮相,全新卡罗拉概念车以低趴姿态与犀利线条强化运动基因,而面向非洲市场的IMV Origin采用“半成品交付”模式,出厂仅提供基础架构,由当地合作伙伴完成最终组装,针对性解决新兴市场的维修与定制需求。此外,硬派越野Land Cruiser FJ、模块化移动工具Kayoibako等产品,展现其全场景覆盖的野心。

本田与马自达呈现差异化路径,其中本田0系列入门SUV 0α计划2027年登陆日印市场,Super-One原型车2026年率先在日发售,显露区域聚焦策略;马自达则是全新CX-5 与两款概念车并行展出,Vision X-Coupe插混车型搭载双转子发动机,Vision X-Compact融入共情AI技术,清晰传递传统与电动双线并行的战略。

相比之下,日产的本次参展阵容暗藏对华依赖。其中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纯电轿车N7首次登陆东京,这款基于东风-日产联合平台打造的车型,此次参展更像是一场反向调研,即通过收集本土反馈评估日本上市可行性。若成行,该车将对大众ID.7形成直接冲击。
比亚迪单刀赴会

比亚迪的孤军赴会,成为车展最意外的变量,其中专为日本市场打造的纯电K-Car RACCO的亮相,更是标志其全球化已从产品输出转向本土深耕。众所周知,K-Car在日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市场地位,据统计,日本2024年K-Car市场规模达180亿美元,占其全国汽车销量40%,此外该类产品还享有税费减免、停车优先等政策红利。由此来看,比亚迪这次是精准切入了日本的核心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本K-Car市场仍由燃油车主导,本田N-BOX、铃木Spacia等车型垄断前列,纯电领域仅有日产Sakura还不算不错,但也仅是去年售出2.3万辆的水平。比亚迪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表示:“RACCO的电池能量密度比Sakura高22%,充电15分钟可续航120公里,正是瞄准这一市场空白。” 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设置乘用车与商用车双展台,预示其将在日构建“新能源全生态”。这并非孤立动作,半个月前,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下线,总统卢拉亲自接车,其巴西工厂门前道路更被命名为“比亚迪路”。
据统计,2025年前9月,比亚迪海外销量突破70.15万辆,较去年全年近乎翻倍,海外业务占比升至21.63%,在欧洲14国月销超1.1万辆,意大利市场份额达11.5%。由此可见,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已形成多极支撑。
根基与裂痕
客观来说,比亚迪近几年在全球市场的四处出击目前并未撼动日系车的全球基本盘。丰田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销冠,2024年在美国销量达230万辆,力压福特的206万辆,日系三强在美销量总和更是碾压本土车企。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系车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在30%左右,丰田单品牌占比13%,这样的规模优势让比亚迪短期内难以企及。

但我们也应看到,日系车企的内部分化与外部压力已显现裂痕。2025年4-6月财季,本田经营利润同比减少49.6%,净利润腰斩;日产更是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当季净亏损1157亿日元。日产不得不启动到2027财年裁员2万人、缩减全球工厂至10家的“瘦身计划”。与此同时,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中国,日系车正面临严峻挑战。中汽协数据显示,日系车在华份额从最高的24.1%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10.8%,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而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在2025年上半年突破65%,比亚迪单家企业销量已碾压日本车在华销量总和。
为求破局,日系车加速调整转型,其中本田宣布联合Momenta开发智能驾驶系统,日产赋予中国团队产品定义主导权,丰田宣布未来三年内在亚洲推出超过10款全新电动化车型。然而,对比中国车企的技术迭代速度,日系品牌的电动化答卷更像是“补课”。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观察本届东京车展,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日系车在电动化的道路上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其技术积淀与全球渠道仍具威慑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比亚迪们的崛起,正在改写 固有的的行业格局。这场较量没有终局,却已然指明方向,即谁能平衡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传统优势与技术革新,谁就能真正握住未来车市的话语权!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