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东京,有一种特别的安静。
而当喧嚣的观众涌入东京湾畔的有明展览中心的那一刻,这份安静被一种新的电流打破——灯光闪烁中,比亚迪展台中央那辆代号“RACOO”的纯电K-EV缓缓亮相。灯光掠过车身的瞬间,有人低声念出它的名字——“ラッコ”,日语“海獭”。一种象征环保与温情的生灵,成为比亚迪为日本量身打造的首款K-EV的灵感来源。

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新车亮相。
对比亚迪而言,这是中国汽车工业70年来第一次以完整的新能源体系进入日本市场;对东京车展而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中国的电动化挑战”;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关于“谁能真正带来核心技术与产品”的重新定义。
进军K-Car,比亚迪正成为真正懂日本的中国车企
“RACOO”是比亚迪为日本消费者量身打造的第一款K-EV。
日本的K-Car文化源远流长,它代表的不仅是“轻量”与“小巧”,更是一种空间利用哲学——在有限的城市街巷中创造最大的便利。

比亚迪洞察到这个市场痛点:日本本土品牌在电动K-Car上的布局迟缓,市场渴望一款真正兼顾环保、空间与智能体验的纯电产品。
于是,RACOO诞生了。

它以海獭为设计灵感,拥有Super Tall高车身与双侧滑门,方便上下车;内部采用温馨浅色调,营造“怀抱式”的空间感受;搭载比亚迪自研电驱系统与高安全刀片电池,兼顾能效与安全。
这款车的意义,不止是一台新车型,更是比亚迪对日本市场“理解力”的体现。它展示出一个中国品牌在异国市场的柔性思维——不是输出,而是融合。

“为日本消费者带来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这正是比亚迪在全球化路上不断深化的逻辑。
深耕二十年,从K9到 RACOO
在日本,这个被丰田、本田、日产等本土品牌牢牢占据的市场,外来车企的生存空间微乎其微——本土品牌市占率超过94%,消费者对本国品牌的信任深如血脉。
然而,比亚迪却用十年时间,从商用车到乘用车,一步步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路。

2015年,比亚迪的电动巴士K9首次驶入京都街头,成为日本汽车工业70年来第一个正式投运的中国品牌车型。彼时,不少日本网友对这辆“来自中国的电动巴士”充满怀疑,甚至嘲笑。但一年后,无噪声、零排放、舒适平稳的K9赢得了乘客的认可。这一刻,比亚迪打破的不只是偏见。它用稳定的产品和可靠的技术,让日本社会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另一种温度——科技与信任的温度。

2025年,是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的第20个年头。这20年,从最早的电池与电动巴士,到如今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储能、充电及能源解决方案的全链条,比亚迪已在日本建立起新能源生态的完整闭环——这是目前唯一做到这一点的中国企业。
技术为剑,文化为桥:勇闯海外深水区
进入日本市场,本身就是一场“硬仗”。在这里,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民族工业的象征。比亚迪要赢得的不只是销量,更是信任。

从最初的门店冷清,到如今单月上牌量突破800台、稳居进口品牌销量前十,比亚迪在日本乘用车市场实现了从“存在感”到“影响力”的跨越。
2025年前9个月,比亚迪纯电车型累计销售2899台,同比增长超66%。其中,海狮07成为增长引擎,上市首月即贡献品牌近六成销量。

更重要的是,日本媒体与行业开始重新审视这家中国品牌:日经BP社拆解比亚迪“海豹”,推出名为《中国BYD SEAL彻底分解》的出版物,售价高达88万日元——一本书,几乎相当于一辆K-Car的价格。
丰田也主动向比亚迪寻求合作,共同研发其首款量产纯电动车bZ4X。这意味着,在日本这个“汽车王国”,比亚迪的技术已不再被视为“外来者”,而是值得学习与尊敬的对象。

比亚迪在日本的成功,并非靠价格取胜,而是靠技术和长期主义赢得尊重。当一家车企的名字,开始与环保、信任和文化交流联系在一起,它就不再只是一个品牌,而是一种影响力。
比亚迪计划,到2027年在日本形成7至8款纯电与混动车型布局,继续拓展渠道、完善售后,并通过本地化生产与合作,进一步扎根。
结语
比亚迪在日本的每一步,都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世界的注脚。它不仅在带来核心技术与产品,更在带来一种信念——相信技术,相信合作,相信绿色出行的未来。
新的汽车时代,或许已经从这里开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