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1月6日,特斯拉股东大会以超过75%的支持率通过了马斯克价值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全球企业高管薪酬纪录,更将“对赌式激励”推向极致。然而,当马斯克为“万亿薪酬包”欢呼时,中国车企却面临另一重现实:部分企业亏损加剧、销量不及预期,高管薪酬是否应同步调整?与员工平均薪资的差距又该如何平衡?这些问题,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期薪酬体系的深层矛盾。01,马斯克的万亿对赌:不止是高薪,更是战略押注
特斯拉的薪酬方案之所以引发全球热议,核心在于其彻底颠覆了传统高管薪酬的设计逻辑——它不是对过去业绩的奖励,而是对未来十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风险共担。
这份为期十年的方案包含12组阶段目标,每一组都精准指向特斯拉的战略转型:市值需从当前1.1万亿美元起步,依次跨越2万亿、2.5万亿……最终冲刺8.5万亿美元,相当于十年内再造两个英伟达;运营目标涵盖四大核心业务,既要完成2000万辆电动车累计交付的规模目标,更要实现100万辆Robotaxi商业化运营、100万台人形机器人交付的技术突破,最终将年度调整后EBITDA推升至4000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22倍。
这些目标绝非轻易可达。当前特斯拉FSD付费选装率仅“十几个百分点”,距离1000万活跃用户的目标相去甚远;Robotaxi仍局限于得州奥斯汀的小规模试点;人形机器人Optimus产量仅数百台,距离百万交付量更是遥不可及。这种“近乎苛刻”的设定,本质是资本市场用万亿估值,赌马斯克能复制过往颠覆行业的奇迹,若是无法达成目标,马斯克薪酬就是0。

02,中国车企薪酬怪象:亏损越狠,高薪越稳
与特斯拉“零底薪+全股权”的极致对赌不同,中国部分车企的薪酬操作在我看来堪称荒诞。最典型的莫过于众泰汽车——这家曾经的“山寨车王”2024全年新车产量为0,仅靠清库存卖出14辆车,净亏损达10亿元,扣非后亏损更是扩大至14.69亿元,早已处于“僵尸运营”状态。但令人咋舌的是,其高管团队薪酬总额仍高达954.91万元,董事长胡泽宇独得196.59万元,副总裁尹雪峰紧随其后拿183.61万元,两人薪酬占高管团队近四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尹雪峰最终因“研发进度严重落后、无法推动复工复产”被免职,拿着高薪却完不成核心任务的矛盾暴露无遗。

这种“亏损不亏薪”的案例并非个例。北汽蓝谷2024年持续深陷亏损泥潭,2024年净利润亏损69.48亿元,但董事长张国富的薪酬仍达150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新势力车企,近期爆出的“小鹏汽车某高管在香港斥资1.7亿港元买豪宅”的新闻,与企业2024年毛利率下滑、研发投入收缩的业绩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激化了公众对“高管受益、企业承压”模式的不满。
所幸,黑暗中尚存一丝光亮。当广汽集团净利润暴跌81.4%、埃安销量下滑21.9%时,董事长冯兴亚毅然带头降薪83万元,管理层集体缩衣节食;长安汽车在深蓝与阿维塔持续亏损的困境中,董事长朱华荣等核心高管同步降薪14%-18%。只有这样的逆周期担当,才配得上“风险共担”这四个字!03,薪酬鸿沟:收入数百倍的差距背后,是“高管稳赚、员工承压”
车市寒冬里,最刺眼的莫过于那道横亘在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天堑。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国内主流车企员工平均薪酬仅在11.4万至27.6万元之间徘徊,而头部高管的薪酬却动辄数千万元,最高差距达到惊人的数百倍!当企业盈利时,这道鸿沟尚可用“价值创造”来粉饰;但当亏损来临,它便赤裸裸地露出了狰狞面目。

在吉利、比亚迪等盈利企业中,高管天价薪酬与公司业绩暴涨紧密绑定,百倍差距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而在上汽、广汽等业绩下滑企业中,即便高管薪酬绝对值不高,但与员工的差距依然维持在十倍以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新势力车企的“账面高薪”游戏。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曾因“6.39亿元年薪”引发热议,虽然后续澄清其中99%为股份支付费用,实际现金薪酬266.5万元,且需满足销量和股价双重条件才能行权,但这种利用会计准则差异制造的“天价薪酬”假象,不仅混淆视听,更为企业规避薪酬约束开了恶劣先例。04,失衡的根源:失灵的考核、缺位的监督、缺失的责任
这种失衡状态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薪酬设计与公司治理逻辑的深层脱节。
首先是考核机制的全面失灵。马斯克的薪酬与12组地狱级目标死死绑定,任何一项不达标都颗粒无收;反观我们部分车企,考核指标要么单一短视,只盯着销量不管长远,要么门槛低如儿戏,让高管即便在企业亏损时也能轻松过关。众泰高管在“无法复工复产”的情况下照样拿高薪,就是最辛辣的讽刺!
其次是监督机制的形同虚设。高管薪酬本应由独立董事会严格把关,但在一些车企里,董事会与管理层勾肩搭背,薪酬审议沦为鼓掌通过的形式。民营车企中创始人一手遮天、自主定价,吉利李书福37.6万元的象征性年薪与桂生悦3201万元的高薪并存,虽符合市场逻辑,却暴露了薪酬制定的随意性。
最根本的是企业责任意识的彻底沦陷。汽车行业本是长周期、重资产的艰苦行业,高管薪酬理应体现“长期主义”与“责任担当”。但当寒冬来临,部分高管却将个人利益置于企业生存之上,一边通过“降本增效”把压力转嫁给基层员工,一边让自己稳坐高薪神坛。当员工看着高管在企业亏损时依然“旱涝保收”,他们对企业的信任与归属感也将彻底崩塌。

结语:薪酬是信心的投射,更是责任的标尺
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是一场定义汽车产业未来的疯狂赌局;中国车企的高管薪酬,则是一面照见责任与担当的镜子。当高管的财富与企业的困境形成荒诞反差时,被摧毁的不仅是员工生计,更是投资者信任与企业竞争力。
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薪酬体系:让高管在企业辉煌时真正“名利双收”,在企业艰难时勇敢“共担风雨”。只有当每一分高薪都对应着实打实的价值创造,当高管与员工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车企才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凝聚最强力量——而这,远比任何天价薪酬都更能引领我们驶向未来。(文|李健波)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