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1月5日的小鹏科技日上,当何小鹏掷出"小鹏已是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这一定位时,台下观众的思绪还未完全跟上。
这个靠电动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站稳脚跟的车企,早已将目光投向机器人与飞行汽车的落地图景。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看似科幻片道具的产物,竟都标注了清晰的量产时间表:2026年Robotaxi启动试运营、同年年底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甚至已进入试产阶段...
不得不说,这场科技日,更像是一场"未来生活剧透大会"。

干掉"语言翻译官"的VLA大模型
理解小鹏这次的动作,得先搞懂一个核心——第二代VLA大模型。它不是简单的"车机助手升级版",而是何小鹏口中"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

咱们先拿行业传统操作做个对比:以前的智驾系统好比"笨学生",看到红灯(视觉信号)要先翻译成"停止"(语言转译),再下达"踩刹车"(动作指令),三步走完才反应过来。
但现实路况哪等你慢悠悠翻译?窜出来的电瓶车、鬼探头的行人,都是"毫秒级考题"。
小鹏第二代VLA直接省去了中间的"翻译环节",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生成。
就像老司机遇突发状况能凭直觉打方向,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海量数据训练+自我进化迭代"。

其训练数据量接近1亿个驾驶片段,换算下来相当于人类司机连续驾驶65000年才能碰到的极限场景总和——这意味着人类驾驶史上能想到的"意外状况",它基本都模拟了个遍,甚至能自主推演未见过的场景并"举一反三"。
工程化落地能力更是亮眼。

目前行业内车端模型参数量普遍停留在千万级,小鹏却成功在2250TOPS算力的Ultra车型上,搭载了数十亿参数规模的VLA。
这好比别人的手机只能运行简易计算器,你的设备却能流畅加载3A大作,背后离不开"芯片-算子-模型"全链路的深度优化。
实际效果也很直观:基于它开发的"小路NGP"功能,让复杂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13倍,以往在胡同里容易"迷路"的智驾系统,如今也能像老北京出租车司机般灵活穿梭。

最有意思的是"智能涌现"——测试时系统居然自己学会了识别交警手势、提前预判红绿灯通行,这些都是没专门训练过的技能。
就像AI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自我进化的能力,才是物理大模型最可怕的地方。
更狠的是小鹏还宣布要开源VLA,拉上大众当首发战略伙伴,这波操作等于把行业的智驾起跑线直接往前挪了一大截。
小鹏用纯视觉"赌"赢未来出行
Robotaxi行业这些年一直卡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改装成本动辄上百万、依赖高精地图导致运营范围受限、打车得等半天。而小鹏这次直接甩出"全栈自研量产Robotaxi"方案,瞄准的就是这些痛点。
先看硬件狠活:4颗图灵AI芯片堆出3000TOPS算力,这是目前全球车端最高水准。

但更颠覆的是技术路线——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纯视觉方案就能应对全球路况。这事儿在行业里争议不小,有人觉得"太冒险",但小鹏的底气来自第二代VLA的泛化能力。
就像人类靠两只眼睛能走遍天下,AI通过视觉学习也能理解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和道路标线,省去了高精地图反复更新的麻烦。

安全防护上,小鹏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双冗余硬件架构让两套系统互为备份,即便一套出现故障,另一套也能立即接管。更具巧思的是"车外交互"方案——行业首创的遮阳板车外显示功能,能在低速行驶时向行人传递提示信息,比如"即将转弯请注意",未来还将整合车外语音,相当于给汽车装上了"沟通的桥梁"。

不难想象,今后路边行人无需猜测自动驾驶车的意图,安全感自然大幅提升。
小鹏还搞了个"双线并行"的骚操作:2026年不仅推出共享模式的Robotaxi,还同步发布私享版"Robo"车型,普通人也能买到和Robotaxi同款硬件、同款智驾能力的车。

这就好比把赛车技术下放到民用市场,而且高德已经敲定成为首个全球生态伙伴,以后打开高德地图说不定就能叫到小鹏Robotaxi,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真要成真了。
会走猫步的IRON机器人
当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迈着猫步走上舞台时,现场观众的"哇"声就没停过。
说实话,它带来的真实感远超预期 —— 仿佛外皮之下真有一个 “人”。

仿人脊椎提供支撑,仿生肌肉驱动动作,再加上全包覆的柔性皮肤,甚至连肩膀都能做出灵动自然的姿态。
从这些细节能明显看出,小鹏对机器人的理解相当精准。
它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外形设计,而是聚焦于 “极致拟人” 这一核心。原因很简单,只有高度拟人化,机器人才能真正适配人类已有的世界:比如顺畅使用人类的工具、自主走人类的楼梯、与人类进行自然交互。
具体到硬件,IRON 全身拥有 82 个自由度,仅手部就占了 22 个。正是采用了行业最小的谐波关节,它才能实现 1:1 还原人手尺寸,像拧瓶盖、拿杯子这类精细动作,对它来说都不在话下。

智能配置上更是拉满:3颗图灵AI芯片提供2250TOPS算力,还首发搭载专为机器人研发的VLT大模型,相当于给它配备了"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大脑"。

以往的机器人多是"指令驱动型",需一步一步引导;现在的IRON却能自主决策,比如在导览场景中遇到客人提问,不仅能流畅应答,还会主动指引路线。
更实在的是商业化进度:宝钢已经敲定合作,未来IRON要去钢厂做巡检——这种环境恶劣、重复性高的活儿,正好是机器人的强项。
何小鹏放话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这可不是画饼,毕竟小鹏有汽车量产的供应链经验,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路会比同行好走不少。以后商场里的导购、景区的讲解员,说不定都是这些会走猫步的"人形打工人"。
飞行汽车不是玩具
如果说机器人和Robotaxi还在"地面卷",小鹏汇天直接把战场拉到了空中。
这次发布的两套飞行体系,一套是面向个人的"陆地航母",另一套是商务用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最让人震惊的是量产进度——飞行汽车工厂11月3日已经试产,首台陆地航母已经下线,满产时每30分钟就能造一台。

先看"A868":采用全倾转构型与鲲鹏超级增程架构,航程可达500公里,最高航速360公里/小时,6人座舱设计精准匹配商务出行需求。
它并非简单的"空中摩托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可飞行商务车",目前已进入飞行验证的关键阶段。另一款陆地航母则更贴近大众需求,全球订单已突破7000台,其首创的"四轴合一"单杆操纵设计,让新手经过培训就能轻松驾驭。
安全性能也下足功夫:六轴六桨双涵道构型,即便出现对桨失效情况仍能安全着陆,全域安全冗余设计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最骚的是应用场景:2026年要和敦煌合作搞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想想看,以后去敦煌旅游,既能开车走沙漠公路,也能开着飞行汽车上天俯瞰月牙泉,这种"三维立体自驾游",光是想想就觉得刺激。
低空经济这盘棋,小鹏算是下得又快又稳。
物理AI的终极野心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小鹏一会儿造车、一会儿搞机器人、一会儿又做飞行汽车,是不是太贪多了?
其实不然,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产品,都建立在"物理AI全栈自研体系"这个共同底座上——芯片、大模型、操作系统都是自己搞,就像搭积木一样,同一个技术底座能衍生出不同的产品。
何小鹏的野心很明确:不是做一家"汽车公司",而是做"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什么意思?就是让AI从数字世界走进物理世界,变成能帮你开车、陪你聊天、替你干活的"实体伙伴"。这次科技日发布的所有产品,本质上都是物理AI的"载体"——汽车是陆地出行的载体,机器人是场景服务的载体,飞行汽车是低空出行的载体。
有人觉得"这些都还太遥远",但看看具体时间表:2025年底VLA启动先锋共创体验、2026年Robotaxi试运营开启、同年飞行汽车与机器人实现量产... 这些都不是"遥不可及的规划",而是"近在眼前的日程"。
更关键的是,小鹏并非孤军奋战:大众、高德、宝钢等行业巨头的加入,正推动物理AI生态加速成型。
回望这场科技日,最打动人的并非那些酷炫产品,而是"将科幻照进现实"的底气。
当其他车企还在纠结"是否搭载激光雷达"时,小鹏已在探索"如何让AI理解整个物理世界";当同行还在绘制飞行汽车的PPT时,小鹏的工厂已启动量产流程。
这种"技术落地快于概念炒作"的节奏,或许正是物理AI时代最需要的"务实态度"。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
当2026年我们坐进Robotaxi、看到IRON机器人在商场导览、甚至开着飞行汽车去旅游时,或许会想起2025年这场科技日——原来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都是从这样一个个"敢想敢干"的瞬间开始涌现的。
小鹏给行业的启示是:智能化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谁的车机更流畅",而是"谁能真正让AI融入物理世界"。
而这条路,小鹏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