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当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迈向智能移动终端,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近期,《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完成起草并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中国首个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强制国家标准进入落地倒计时。这一政策将AEB从可选配置升级为必装标配,不仅改写了汽车安全的行业规则,更将对产业发展格局、消费者购车成本与用车体验产生深远影响,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推荐到强制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安全标准的迭代完善,而此次AEB强制国标的出台,堪称主动安全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在此之前,我国执行的GB/T 39901-2021仅是推荐性标准,车企可根据产品定位自主选择是否装配AEB系统,这直接导致了市场上的配置失衡。数据显示,2024年1-8月我国乘用车AEB装配率仅为56.5%,其中32万元以上高端车型装配率超93%,而8万元以下入门级车型装配率仅2.6%,近乎空白。这种安全配置奢侈品化的现象,使得低预算消费者难以享受基础的主动安全保障,形成了明显的市场不公。

即将落地的强制国标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明确要求M1类乘用车(轿车、SUV、MPV等)和N1类轻型载货汽车必须全员标配AEBS。这一规定覆盖了市场上绝大多数车型,将使每年新增标配AEB的新车数量达到近2500万辆,覆盖车型基数直接增加30%。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将轻型载货汽车纳入强制范围,我国轻型货车保有量已超2000万辆,这类车辆常年穿梭于城市道路与城乡结合部,是交通事故高发群体,强制安装AEB将有效填补商用车主动安全的短板。
在技术考核层面,新国标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同步接轨。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实车测试,新规新增仿真测试项目,可模拟暴雨、大雾、夜间等极端天气和复杂交通场景,确保系统在各类工况下稳定可靠运行。更关键的是,标准首次加入对行人、自行车、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识别能力考核,要求车对行人/自行车试验通过率不低于80%,这精准命中了我国道路环境的核心痛点。

数据显示,国内涉及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事故占比高达40%以上。在制动性能上,新规要求乘用车在60km/h内避免与静止车辆碰撞,40km/h内避免与横穿行人碰撞,响应速度和制动效能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种一步到位的技术要求,既避免了企业重复投入,也为中国汽车出口扫清了技术壁垒。
产业格局重构
AEB强制国标的落地,正在引发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从整车厂到供应链,从技术路线到竞争逻辑,都将迎来全面重构。对于整车企业而言,这既是必须应对的政策要求,更是技术升级的战略契机,行业竞争的焦点正从配置堆砌转向技术深耕。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AEB已成为智能驾驶的基础模块,多数头部企业早已完成技术储备。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已在多款车型上标配AEB,并持续优化系统性能;华为通过鸿蒙座舱实现AEB与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的深度协同,使紧急制动时的车辆姿态更平稳;小鹏汽车则计划通过OTA升级将AEB与城市NGP融合,构建预防-干预-规避的全流程安全闭环。这些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将在新规实施后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而对于技术储备不足的中小车企,新规将形成有效的市场筛选机制,倒逼其加大研发投入或寻求供应链合作,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供应链层面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核心零部件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AEB系统主要由感知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决策层(高算力SoC/MCU)和执行层(ESC、制动系统)构成,随着强制标配的推进,这些核心部件的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本土供应商已提前布局并取得突破:豪恩汽电推出的集成式智能感知模组,将摄像头与雷达集成设计,使物料与装配成本降低30%;亚太股份开发的AEB与ESC硬件共平台方案,让执行模块成本降低40%以上;万安科技与小米汽车合作的轻量化副车架,通过减重8%间接提升了AEB制动效率。这些创新使得国产AEB方案单价较外资产品低20%-30%,为本土供应链抢占市场份额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期来看,AEB的普及将成为高阶智能驾驶的重要基石。作为智能驾驶的基础功能,AEB的大规模应用将积累海量真实道路数据,这些数据将反哺决策算法的优化迭代,推动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未来,AEB不再是孤立的安全模块,而是智能驾驶生态的核心节点,将与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导航辅助等功能深度融合,推动汽车从被动安全向主动预防转型,加速行业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的进化。这种技术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拉开企业间的竞争力差距,头部企业通过生态化布局构建的技术壁垒将愈发坚固。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而言,AEB强制国标更是重要的助推器。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AEB强制安装政策,中国标准的落地使本土企业提前适应国际规则,产品出口时无需额外进行技术改造,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同时,基于中国复杂道路环境优化的AEB技术,在应对行人、两轮车较多的交通场景时更具优势,这将提升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助力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跨越。
消费端变革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AEB强制国标带来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的,不仅改变了购车时的选择标准,更在长期用车过程中实现了安全与成本的双重优化。
最核心的改变是购车决策逻辑的重构。以往消费者购车时,更关注外观、动力、空间等显性指标,主动安全配置往往被忽视。随着AEB成为标配,安全性能将跃升为购车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消费者将更加关注系统的识别精度、响应速度、复杂场景适应性等技术细节。某汽车垂直网站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选择AEB性能更优的车型。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将倒逼车企持续优化AEB技术,形成标准普及-需求升级-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

关于消费者最关心的购车成本问题,短期影响与长期趋势呈现明显分化。对于8万元以下的入门级车型,由于此前几乎未配备AEB,强制安装确实会增加一定制造成本,业内预计短期内这类车型价格可能上涨5%-10%,以7万元车型为例,涨价幅度可能在3000-7000元之间。但中高端车型受影响较小,多数已将AEB纳入标配,部分豪华车型凭借先进的电子架构,加装成本更低。
从长期来看,成本上涨将逐步消化——随着技术成熟、规模化生产和本土供应链的突破,AEB系统成本正快速下降,目前前视一体机方案价格已降至500元左右,未来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更重要的是,购车成本的小幅增加将被长期用车成本的降低所抵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配备AEB的车辆追尾事故发生率降低38%,人员伤亡率减少25%,碰撞维修费用平均降低20%以上。同时,保险公司已开始针对AEB车型下调保费,预计未来保费降幅可达15%,再加上二手车保值率提升3%-5%的溢价收益,消费者的总体用车成本反而会下降。
在用车体验上,AEB的全面普及将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提升。北京网约车司机张师傅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有次送乘客去机场犯困,前车突然急刹,多亏AEB自动介入才避免追尾,现在每次出车都觉得多了份保障。杭州私家车主李女士也分享了惊险时刻:接孩子放学时,路边突然跑出一个小孩,AEB及时制动,真不敢想象没有它的后果。这些真实案例印证了AEB的实战价值——在城市道路常见的行驶速度下,AEB对静止目标的有效制动速度可达40km/h,对移动目标可达30km/h,能有效避免或减轻绝大多数突发碰撞事故。对于新手司机、经常长途驾驶的用户以及有老人小孩的家庭而言,AEB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安全卫士,在分神、误判等突发情况下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AEB技术的迭代,其使用体验也在持续优化。早期系统存在的误触发、制动突兀等问题,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和算法升级已得到显著改善。如今的AEB系统能更精准地识别路况,区分正常跟车与危险碰撞场景,在紧急制动时保持车身姿态平稳,既保证安全又兼顾乘坐舒适性。未来,随着与智能座舱的深度融合,AEB还将实现更人性化的交互,例如通过语音提醒、仪表盘可视化等方式,提前预警危险,帮助用户养成更安全的驾驶习惯。
百姓评车
AEB强制国标的落地,本质是对行业乱象的精准纠偏——终结“安全配置按价分级”的歧视,戳破部分车企“伪AEB”的营销噱头。这道硬性门槛,既是技术实力的试金石,更是生存资格的生死线:跟不上的中小车企将加速出局,依赖外资供应链的企业难掩成本焦虑,唯有深耕核心技术、搞定本土化适配的玩家才能站稳脚跟。
安全从不是可选项,而是车企不可推卸的底线责任。这场由标准主导的洗牌,终将让“安全平权”照进每一级市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狂欢迈向质量深耕,在全球汽车安全竞争中亮出真正的硬实力。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