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连续三个月单月销量破3万,长安启源最近的表现都很亮眼。然而,光鲜的战报背后,却暗藏危机——靠低价微型车Lumin撑起半壁江山,这种“低端依赖症”让启源品牌逊色不少。
今年8月,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杨大勇接替叶沛分管长安汽车“嫡系”乘用车业务——引力系列和启源品牌。对于启源,杨大勇提出“大单品战略”,被视为破局的杀手锏。
11月9日,启源A06以纯电10.99万起、增程11.99万起的价格,打出了“大单品战略”的第一枪。
10万-15万元区间,正是当前新能源市场最惨烈的“修罗场”。这里盘踞着年销超73万辆的霸主比亚迪秦家族。启源A06以中型车的尺寸、紧凑型的价格发起冲击,试图“虎口夺食”。


在这场看似不对等的对决背后,启源A06实则背负着三重使命:它是新央企中国长安成立后的首款战略家轿,是长安SDA天枢架构的首款量产轿车,更是杨大勇执掌启源后推行“大单品战略”的首发阵容。
在竞品林立的新能源市场中,启源A06能承担起这个使命吗?
年销20万:使命与现实的差距
在长安的新能源版图中,启源被赋予“国民经典”的定位,承担着走量重任。然而现实却略显骨感,距离“年销20万”的大单品目标相去甚远。
A06上市前,启源在售车型7款,销量支柱却仅有2025年4月上市的Q07,和后被纳入启源品牌体系的Lumin。
Q07在9月和10月已经连续两个月销量过万,这对提振品牌信心大有意义。但只有Q07或者长期依赖Lumin显然不够,况且月销过万还达不到年销20万“大单品种”的定义。启源需要更多能持续稳定走量的车型。

长安启源A06,正是这一需求的第一枚棋子,也是关键落子。而杨大勇团队赋予这枚开局棋子的实力,则是前面所述三个“首款”背后的资源、技术和策略优势综合加持,形成的“越级配置”的产品力。主要体现在空间、智能、安全、高效补能、品质等方面:
比如空间,A06的轴距达到2922mm,在10万-15万元新能源家轿市场,既优于比亚迪秦家族,也优于吉利银河A7、日产N7、丰田bZ3等相同价位区间的一众竞品。因此在车内空间方面,长安启源A06是非常宽敞的,尤其适合家庭用户。
再说智能,A06的智能化虽然不能跟同价位区间的小鹏MONA M03去比,但A06在15万级家轿中率先引入激光雷达,加上采用BEV+Occupancy网络感知方案,以及“AI大模型”上车,让车辆的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都有不错的表现。
安全方面,得益于SDA天枢架构,A06能将行车安全从被动防护提升到主动预警和介入的“泛安全”境界,极端情况下也能保持车身稳定控制。
高效补能方面,A06搭载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与6C闪充技术,充电10分钟续航330公里。这在15万级市场,同样形成了“降维打击”的配置优势 。
此外,A06的底盘采用同级唯一全铝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这让其驾驶质感也有了很大提升。

A06的品质较品牌其他车型也有了很大提升,杨大勇曾表示,为了长安启源A06,动用了长安福特的所有技术力量调整涂装线,A06的漆面质量达到特斯拉等一线品牌水平。
配置上对同价位车型形成压制,纯电+增程双路线布局,这让A06有了冲击规模的有利条件。不过,比亚迪秦家族已形成强大的市场认知和渠道壁垒,A06能否成功“虎口夺食”,或是实现年销20万,不只看产品力,更考验长安的体系效率——从供应链成本控制到渠道服务能力,再到用户口碑的持续积累。
杨大勇的背水一战
两个多月前,随着新央企中国长安的诞生,和长安汽车原高层领导的晋升,长安汽车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原来主管长安汽车“启源”和“引力”两大品牌的叶沛,晋升为长安汽车常务执行副总裁,“启源”和“引力”则交棒给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杨大勇负责。
新官上任先表态,面对启源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杨大勇表示接下来的发展思路要聚焦于两点:推行“大单品战略”,推动“技术民主化”。
“大单品战略”,可以视作杨大勇针对启源问题的改革核心。叶沛主导时期,启源采取“多品布局”策略,快速推出指导价覆盖8万-30万元的多款车型。这一做法,帮助启源在品牌诞生初期快速形成了产品覆盖面,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认知,积累了一定用户基础。可以说,叶沛完成了启源品牌的1.0阶段。
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粗放式的市场策略,开始暴露出资源不聚焦、产品缺乏核心战力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启源车型不少,但销量表现平平的原因。

杨大勇的接手,实际是要开启启源的2.0旅程,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是要在市场争夺销量,要带领启源抢抓市场占有率。他明确表示不再追求车型数量,而是要聚焦资源,打造“年销20万辆以上”的爆款车型。
“年销20万辆以上,就是一个大单品种。5个大单品种就能成就一个大单品牌。”
杨大勇自信直言,未来两年,启源至少有2款车型有望成为大单品种。在这背后,则是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将上市4-5个新产品的计划。
这也意味着,他将对现有产品线进行梳理和整合,淘汰冗余车型,将优势资源集中于最有潜力的产品上,例如被其寄予厚望的A06。
杨大勇说要推动“技术民主化”,事实上,启源一直都在着力塑造“技术越级、智能普惠”的品牌形象,但在用户端尚未形成鲜明牢固的记忆和认知。这需要其快速在产品定义和营销策略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
杨大勇的“拨乱归正”,挑战在于“破立平衡”,既要打破过去粗放扩张的路径依赖,又要建立精准的产品定义能力,将启源带入理性、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激烈的淘汰赛阶段,哪怕对于杨大勇这样营销经验十分丰富的长安老将,也是一场严峻大考。
“大单品战略”背后的生存法则
在快消领域,“大单品”是品牌的认知锚点与利润核心。移植到汽车行业,则意味着需要打造销量稳定、产品均衡、能够代表品牌的标杆车型。
一款公认的“大单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核心标准:市场表现好,销量规模大且稳定;产品力均衡,精准满足目标用户最核心的普遍需求;是品牌的销量担当和利润支柱,甚至能成为品牌的代名词;市场生命力强,能持续更新换代。

这么一看,“爆款”还不一定能成为“大单品”,“大单品”是“爆款”的常态和持续化。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荣膺“大单品”头衔的,能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比亚迪秦系列/宋系列毫无疑问是,特斯拉Model 3 / Model Y、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特别是M7和M9),也无疑是典型代表。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要想打造一款“大单品”,还有没有机会?又将面临多少挑战?
首先,机会肯定有,但难度也是“地狱级别”。别说成就“大单品”,就是打造一个“爆款”,如今品牌面临的挑战,也已从过去的“单点突破”,演变为一场对车企综合体系能力的终极考验。
在高度同质化的新能源市场,每个主流细分市场,都已是成本和配置卷到极致的“血海”,大家也都形成了配置军备竞赛的路径依赖。
而且新车发布频率极高,一个全新品牌或车型,若无颠覆性亮点或强大的品牌背书,极易被信息洪流淹没。市场认知也已经初步固化,且都是标签化,这让创造新标签、争夺用户心智、建立品牌差异化认知,变得更加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比拼体系耐力,从“制造”到“智造”的全链竞争。这一点,对于背靠新央企中国长安的启源来说,倒是优势项。

如何打造“大单品”?机会可能就藏在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中。“大单品”的机会窗口,不会面向同质化的平庸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精准的突破口,并在此建立无法被轻易复制的核心优势——或是技术,或是体验,或是价值。
未来的“大单品”,极可能不再是“水桶车”,而是“尖刀产品”。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取舍,但必须有一个足够锋利的“刀尖”,能精准刺穿市场坚冰。
这是一场更高维度的竞赛,很考验年轻的中国长安,考验启源,考验杨大勇。
评论 0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