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4014字,阅读时间9分钟
本文浓缩版可看视频,详细内容继续一看到底
二次递表港交所,同时七重绝境环环相扣,海辰储能现在是上市的正计时还是生存的倒计时?
2025年10月,海辰储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表面上,这家储能新贵风光无限:根据最新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营业收入从36.15亿元增至129.1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9%。

图/海辰储能营收情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然而,光鲜外表下却是危机四伏。
外部遭遇美国OBBB法案封杀、被议员提议列入实体清单、印度技术战、沙特低价倾销争议;内部面临持续亏损、政府补贴依赖、百亿应收账款、资金链濒危、与宁德时代诉讼升级、高管冯登科涉嫌犯罪……内外交困之下,海辰储能不仅IPO前景黯淡,甚至生存能力都已亮起红灯。
1. 法律绝境:OBBB法案下的“死刑判决”
美国市场是海辰储能最为倚重的海外市场,然而就在这里,它遭遇了毁灭性打击。美国2025年7月实施的《美国大而美法案》(OBBB法案)构建了一套精准打击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系统,其中最具杀伤力的当属“受禁止外国实体”(PFE)认定机制。

图/PFE判定适用行业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根据该法案,海辰储能美国子公司因其100%中国全资的股权结构,被直接贴上PFE标签。这意味着其在法律层面被预先排除在美国联邦补贴体系之外,产品在美国市场既失去准入资格,也丧失了成本竞争力。
更严峻的是,OBBB法案引入了“有效控制”条款,将判定标准从法律形式控制扩展至实质影响控制。这意味着,即便海辰储能未来尝试通过股权稀释来规避,其依赖的技术授权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仍被视为中国母公司持续控制的铁证。

图/“有效控制”适用条件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PFE标签引发的链式反应同样致命。任何采购海辰储能产品的美国客户,都可能因“技术依赖”被连带认定为PFE,从而丧失自身项目的投资税收抵免资格。
这形成了“谁买海辰,谁丢补贴”的市场禁入效应,直接导致美国客户为求自保而集体切割。
2024年,美国市场为海辰储能贡献了约25%的营收,且海外业务42.3%的高毛利率是其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一核心增长引擎被连根拔起,对海辰储能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2. 生产困局:“空壳工厂”与本土化悖论
为应对OBBB法案,海辰储能加速推进美国工厂建设,2025年5月开业,8月出货,但这一举措反而暴露了其更深层次的生产困局。


图/网传海辰储能美国工厂实拍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根据网络流传的海辰储能美国工厂的实拍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其完全不具备电芯生产能力。因为该工厂缺乏电芯生产必需的NMP回收系统、电解液精密配制站等核心设施,且厂房设计、电力配置均证明其仅为低附加值的模组组装厂。

图/海辰储能美国德克萨斯生产基地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事实上,海辰储能的官网也明确表示了,它是一座电池模组和储能系统组装工厂。
所以这里面就存在难以破解的供应链悖论。OBBB法案要求至2026年产品非PFE化含量需达到60%,而占储能设备价值大头的电芯海辰储能必须从中国进口,导致其本土化含量注定无法达标。试图采购非中国设备则面临成本激增30-50%,完全丧失利润空间。
技术授权成为海辰储能另一重隐形枷锁。若海辰储能通过技术许可方式提供生产工艺,该许可费用将计入“外国成分”,进一步侵蚀本土化比例。这使其“美国制造”的外衣被彻底戳穿,无法通过本土化生产来规避法案限制。
海辰储能的美国工厂陷入了一个无解的三重困局:既要依赖中国供应链,又必须满足美国本土化要求,还要保持成本竞争力。其生产合规之路或许已被彻底堵死。
3. 地缘政治:从“实体清单”威胁到印度技术战
海辰储能的危机正在向地缘政治领域蔓延,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
2025年初,美国两党议员联名提议将海辰储能纳入“实体清单”。一旦此提议通过,公司将面临全球技术断供、设备进口封锁、金融结算受阻的毁灭性打击。这对严重依赖进口设备和技术的海辰储能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辰储能涉嫌通过灰色渠道向印度违规出口受限技术与设备。2025年8月25日,一篇美国杂志的文章提到,印度本土能源巨头信实集团可能与中国海辰储能建立包括技术授权与合资建厂的合作。

图/美国杂志提到海辰储能与印度公司合作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随后,CNBC TV的印尼频道也播报证实,双方已就“技术授权+特许权使用费”模式达成意向——海辰储能将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助其在印度建设首座超级工厂。
甚至有知情人透露,海辰储能是迫于印度政府和企业的刚性要求,不得不把电芯配方、BMS源代码和工艺包“毫无保留”输出给合作方,来换取无需付出资金和人力的特许权使用费。

图/CNBC报道文章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9月25日,海辰储能发布声明称,公司与印度信实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的相关报道纯属不实谣言,但并未对媒体报道中的具体日期、具体金额和具体项目产品进行批驳,略显苍白无力。
无数案例已经证明,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大概率要以失败告终,更严重的是,失败同时,往往伴随着中国的技术外泄,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如果一些重要的能源企业明知道这些行为性质,还要绕过中国政府监管,想方设法与印度搭上关系,那结果可能只有玩火自焚。
随着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对中国电池关税大幅提升,海辰储能的出海通道正在迅速收窄。其全球化战略遭遇重创,曾经吸引投资者的“出海能力”反而成为最大的风险源。
4. 市场反噬:“低价换市场”的全球恶果
在主要市场遭遇封杀后,海辰储能转向新兴市场寻求突破,但这一策略正在引发严重的反噬效应。
在沙特市场,海辰储能为粉饰营收而采取低于成本价投标的策略。今年8月,海辰储能联手沙特Alfanar Projects公司,拿下沙特电力公司总价约为26亿元、总容量1GW/4GWH的巨型储能系统项目。

图/海辰储能中标沙特项目情况
来源/集邦光储观察 新能源观截图
让人疑惑的是,沙特电力公司项目单位安装成本仅为73-75美元,这一价格不仅创下中国以外的全球最低纪录,接近中国市场的65-101美元/kWh水平,甚至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的平均价格。
从出货量来看,海辰储能上半年出货量高达30GWh,而亿纬锂能储能出货量约28.7GWh,但海辰储能该业务收入54.5亿元,亿纬锂能为103亿元。相比之下,海辰储能单GWh收入1.82亿元,亿纬锂能则为3.59亿元。这就是海辰储能低价竞争的结果。

图/2025年H1海辰储能出货量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低价策略正在引发全球同业的反倾销诉讼。业内人士透露,多家国际竞争对手已开始收集证据,准备对海辰储能在多个市场的倾销行为提出投诉。一旦成真,海辰储能将面临高额反倾销税,进一步压缩其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这种饮鸩止渴的市场策略暴露了海辰储能的战略困境。在技术壁垒不足以支撑高端市场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价格战维持表面繁荣。但这种繁荣极其脆弱,一旦遭遇贸易壁垒或资金链紧张,整个模式将迅速崩塌。
海辰储能在招股书中将“全球化布局”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现实却是其全球市场拓展之路越走越窄,正在陷入“低价—低质—更低价格”的恶性循环。
5. 财务深渊:高负债、坏账与断裂的资金链
翻开海辰储能的财务报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其正走在财务悬崖边缘。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5%,远高于行业健康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贸易应收款项高达77.03亿元,占当期营收的110%以上,且周转天数已延长至227.9天。
这意味着产品卖出去后近8个月才能收回货款,回款能力严重恶化。


图/海辰储能资产负债率-贸易应收款项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为维持运营,海辰储能不得不大幅举债。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金额达109.7亿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9.05亿元,远不能覆盖短期债务。

图/2025年H1海辰储能借款情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长期失血。2022年和2023年分别净流出2.60亿元和17.46亿元。尽管2025年上半年转正至13.53亿元,但这一改善主要来自应付账款增加33.10亿元,而非回款改善。

图/海辰储能历年现金净额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海辰储能将经营压力转嫁至上游供应链的策略,在当前储能电芯产业链供应趋紧的背景下难以为继。一旦供应商收紧账期,或应收账款出现大规模坏账,公司资金链将立即断裂。
6. 盈利幻觉:政府补贴支撑的虚假繁荣
另外,从海辰储能的招股书我们还可以发现,其表面上的盈利掩盖不了一个残酷事实:海辰储能盈利完全依赖政府补助,主营业务持续亏损。
2024年,海辰储能实现净利润2.88亿元,首次扭亏为盈。然而细究其利润构成,政府补助收入高达4.14亿元,超过净利润的140%。这意味着,若剔除政府补助,海辰储能2024年实际仍处于亏损状态。


图/2024年海辰储能净利润-政府补助金额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问题在于,政府补助并非经常性收入。2022年至2024年间,该类补助金额从0.11亿元激增至4.14亿元,波动极大。一旦未来补助减少或取消,公司盈利将瞬间化为泡影。
海辰储能的盈利模式本质上不可持续。一方面,其核心的美国市场因OBBB法案面临萎缩;另一方面,为抢占市场份额,公司不得不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率仅3.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使在这样的低利润水平下,仍依赖政府补助维持账面盈利,其真实的盈利能力令人怀疑。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日益激烈,海辰储能依靠补贴维持的“盈利幻觉”正面临破灭风险。

图/海辰储能历年净利率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7. 诉讼泥潭:冯登科案与“技术原创”的破产
海辰储能在技术原创性方面遭遇重大危机,一系列诉讼纠纷正在击穿其技术防线。
2025年7月,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兼工程部负责人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目前,该案件已移送检察院,意味着它从侦查阶段进入了审查起诉阶段。

图/海辰储能高管被采取强制措施
来源/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 新能源观截图
冯登科案直接使海辰储能的“官方声明”面临质疑。海辰储能此前回应称,涉案技术“不构成商业秘密”,但法律监督机关的介入显然不支持这一说法。这暴露了海辰储能技术来源的合规风险,以及信息披露的诚信问题。
而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2025年6月,宁德时代对海辰储能及董事长吴祖钰等8人提起诉讼,指控其通过挖角技术团队、系统性复制专利技术。宁德时代还就海辰储能9项专利提起诉讼,要求所有权转让。


图/海辰储能面临的诉讼情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及多名核心成员均来自宁德时代。2023年,吴祖钰就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

图/2023年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些连环诉讼不仅耗费公司大量资源,更深刻动摇了投资者对海辰储能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信心。在储能这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缺乏原创技术的公司很难建立持久竞争力。
由此来看,海辰储能正面临一场几乎不可能获胜的生存战役。根据港交所规定,招股书有效期为六个月。对海辰储能而言,这六个月不仅是上市冲刺期,更可能是生存倒计时。
整合前七重绝境,海辰储能在六个月或许无法解决任何一项根本性危机。
OBBB法案的限制是结构性的!地缘政治风险是系统性的!财务困境是积重难返的!诉讼纠纷是旷日持久的!而海辰储能曾经吸引投资者的“海外高增长、高毛利”的故事已经崩解,其估值基石也已崩塌,在多轮融资中吸引的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等明星投资者正面临难以退出的窘境。
港交所的大门依然敞开着,但对海辰储能而言,IPO的正计时和生存的倒计时,哪一个才是关键时刻呢?
【头图由AI生成】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