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可以这么说,启境基本算是开启了华为智能汽车的下一个时代,这项合作的意义,要比造车本身更大。
对华为来说,这是从“卖技术”升级到“共创生态”的分水岭。
11月20日下午,参加完简短却干货满满的梅赛德斯-奔驰科技日活动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悟涌上心头:那就是,一个真正有创新实力和底蕴的汽车企业和品牌,真的无需刻意去“炫技”来证明自己。
以“汽车发明者”自居的奔驰,是BBA阵营里的带头大哥。但近些年,包括BBA在内的传统豪华大厂品牌,在舆论声场上显然有被国产新势力“碾压”的盖帽之势。原因无他,因为电动化“战绩”还不太能拿出手。

不仅如此,因为电动化产品的智能化体验,跟当下中国市场相比还不够与时俱进,几乎所有的BBA品牌电动车,都被新势力玩家(和他们所谓的粉丝)嘲讽为“杂牌电车”。事实上,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舆论战。
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当你真正走进“2025梅赛德斯-奔驰XX科技创新日”活动现场,并认真观察、聆听现场释放的各种技术干货后,你会猛然发现:像奔驰这样的老钱品牌和传统大厂,其实已经将电动化性能车的极致体验,拉高到我们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无法企及的天花板。

那些动辄嘲讽BBA是“杂牌电车”的看客们,到头来可能会发现:小丑竟然是他们自己。
不可否认,在新能源赛道上,目前中国品牌(包括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却是存在一定的抢跑优势,尤其是在主流家用车市场,大部分市场和份额已经被国产品牌牢牢占据。但如果要将这场争夺战上移到高端或豪华战场,比赛或许才刚刚开始。

以奔驰为代表的BBA,都在更高位的细分市场积蓄力量,以期在合适的时间点打响一场反击战。而在发起这场抢夺市场高地的争夺战之前,他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尤其是在关键技术和平台架构层面的预研和储备。这一点,奔驰很清醒,奥迪和宝马也同样心知肚明。
铺陈了这么多“前言”,我只想说,这场由中国汽车和外资品牌围绕高性能电动车技术话语权的争夺好戏,也才刚刚开锣。

以奔驰品牌为例,在连续发布两款“XX”为名的概念车后,很多汽车媒体人才回过味儿来:原来奔驰就像水面上的鸭子,虽然表面上看岁月静好,但水下面的爪子可从来没停止扑腾。否则你怎么解释?奔驰一开科技创新日活动,释放的新信息就是一大堆。
以今年2025广州车展前夕的科技创新日为例,其主要“秀”出的重磅新车是一款名为“梅赛德斯-AMG GT XX概念车”,当然这是它的中国首秀。但猛然一看,这名字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XX概念车”,陌生的是居然跟奔驰高性能子品牌AMG搭上边了。

好家伙,从概念车名字看,就四个字:不明觉厉!
事实上了解完整个发布后,你才发现,这哪里是简简单单发布一款概念车,这是发布一整套针对“如何打造一台符合新能源时代的纯电高性能跑车”的“奔驰方法论”和“奔驰技术包”。没错,奔驰发布的概念,很快就要落地量产。
而且,奔驰已经将概念车里部分技术成果的量产时间,牢牢焊死在2026年。如今已经是2025年底,这意味着:保守估计,奔驰留给外界“懵圈”的时间尚不足一年。当然,在官方发布的新闻稿里,奔驰的相关表态也没有显得刻意“谦虚”:


“GT XX概念车搭载的轴向磁通电机、灵感源自F1®️的高性能电池,更将于2026年在AMG.EA纯电架构平台的首款量产车型——梅赛德斯-AMG全新高性能四门跑车上实现量产。电动时代的超跑乐趣,由AMG定义,这,很AMG!”
当奔驰喊出“电动时代的超跑乐趣,由AMG定义!”这样的狠话时,相信法拉利和保时捷都会没脾气,奥迪和宝马也都要将信将疑?什么情况你说定义就定义了?这个技术话语权,是“谁先喊出来就算谁的吗?”结果当然不是,奔驰这样一向“老成持重”的大佬级玩家,轻易不会让自己“出糗”。

瞧瞧人家自研的核心技术宝库里,到底有多少家底吧?这次奔驰XX科技创新日,揭开了部分面纱,却给外界一个“管中窥豹”的机会。你以为奔驰只是发布了一款AMG GT XX概念车,其实人家是打造了一个高性能车的平台——AMG.EA平台,背后自研的核心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创新的轴向磁通电机和电芯直冷技术。
这两项关键技术成果要解决的,是打造车一台高性能纯电跑车的历史性难题,且不管是法拉利还是保时捷都无法“绕道”规避的技术难题——纯电高性能车型性能、耐久不兼得的矛盾。虽然在打造一台高性能纯电跑车的道路上,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很多,但这个是核心主要矛盾。

谁抓住并解决了这个核心矛盾,谁就牵住了牛鼻子,可以说占领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制高点。从奔驰率先发布的AMG GT XX概念车及其背后的AMG.EA平台来看,奔驰至少在BBA阵营里率先攻克了这道技术难题,所以才有一出场便“在真实赛道上打破25项性能纪录”。
奔驰是如何解决一台高性能纯电跑车想要的“性能强+高耐久”——“鱼和熊掌”都兼得的问题的呢?一句话简单回答:技术创新+长期专研!比如,AMG GT XX概念车首次将源自F1®的驱动科技如电芯直接冷却技术,以及轴向磁通电机等前瞻科技应用于纯电车型上。

不同于一台纯电家用车的使用场景,一台高性能纯电跑车的使用场景更极致更严苛,比如大多数在封闭赛道或户外拉力赛场。因此,在涉及“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核心技术指标上,其要求和标准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靠短期技术整合或攻关,往往难以企及。
外界鲜为人知的是,奔驰为了等来这一天,已经在极限挑战中暗自努力了十多年。
比如奔驰早在2010年,就率先推出了旨在探索纯电高性能场景的SLS AMG E-CELL和SLS AMG Coupé Electric Drive电动跑车,到直接应用F1®高性能混动技术的AMG ONE和AMG GT 63 S E PERFORMANCE的诞生,其掌握的高性能纯电超跑应具备的“三电”核心技术也持续迭代。

另外,早在2013年,AMG旗下的首款纯电跑车SLS AMG Coupé Electric Drive上,就已应用了源自F1®️科技的高性能电池,而在GT XX概念车上,依托在正负极材料应用上的大胆创新,全新四元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00瓦时/千克,上车超800V架构后可实现平均充电功率超过850千瓦。
这意味着,充电只需约5分钟即可增加400公里续航(WLTP工况),这样的补能速度已经接近甚至赶超燃油车。而在全新四元电池、电芯直接冷却系统和800伏高压架构三项核心技术加持下,GT XX概念车一举攻克了一台高性能纯电跑车所需的“高功率、持续输出与高效补能”三大历史性难题。

据说,为验证整套动力系统在极限条件下的工程成熟度,AMG在意大利纳多(Nardò)测试赛道进行了一场“极限挑战”。
GT XX概念车以平均300公里/小时的速度,连续行驶7天13小时24分钟07秒,总里程达到40075公里(约等于赤道周长),刷新25项世界纪录;其中包括以5479公里的成绩,刷新了电动车24小时最长行驶里程纪录,较原纪录提升1518公里,增幅约38%。
可以说,GT XX概念车的亮相,意味着奔驰在高性能纯电超跑赛道上,已经在核心技术研发上,领先诸多竞争对手一个身位,与此同时,概念车亮相不久便可投入量产,更意味着奔驰已经跑通相关技术成果“从赛道到街道”的大规模制造流程。

当纯电动车的性能天花板,已经被自研的核心“三电”技术撑起来后,奔驰转型电动化就不用像其他跨国车企一样——要么连滚带爬要么求助于中方合作伙伴。这种“从从容容”是一家“百年老店”品牌,区别于其他新造车玩家的重要底气。更是在智电时代自主诠释“电动豪华”的立论依据。
至于中国用户期待的相对于全球其他市场而言的,更偏向智能化的用车体验,完全可以通过跟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合作,整合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在这个领域,最新国产的纯电CLA已经打了个“样”——通过跟momenta合作攻克智驾辅助技术,一步到位站稳头部阵营。

当然,像奔驰这样的大厂,肯定不会“只着眼于整合外来技术”。奔驰通过自研的MB.OS操作系统,加上800V电子电气架构,给自己和中国科技公司的“合纵连横”铺平了底层架构的地基——这种起步就高于其他传统汽车大厂的强大“适配”能力,是奔驰在智电时代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在为纯电动高性能车拉高技术天花板上,奔驰的AMG GT XX概念车确实居功至伟;但在此之前,奔驰发布的另一款主攻“能效是硬通货”的概念车——奔驰XX科技项目的首个成果“VISION EQXX能效概念车”,其技术贡献同样至关重要。

这款概念车让奔驰收获了制造一台高效能纯电动车的“基础能力”——其解决的核心问题聚焦“续航里程不实、高速电耗过高与冬季能耗过高”。
通过高效驱动单元、太阳能电池、神经形态计算等多项创新,VISION EQXX能效概念车实现从整车能效到AI计算能效的全面突破。在三次真实道路续航挑战中,其在满电情况下均行驶超1000公里,其能效让雷军直呼“太变态”。
基于该款概念车的核心技术成果落地,所打造的首款重磅量产车型,就是不久前刚刚在中国量产的全新奔驰纯电CLA——与概念车同源的800伏电气架构、碳化硅逆变器与多源热泵,加上采用创新化学成分的高压电池和同级唯一的电动两挡变速箱,实现同级超低能耗(10.9千瓦时/100公里)。

毫无疑问,这两款概念车的如期到来,有效地解决了像奔驰这样的百年老店、传统大厂的转型焦虑。而这背后,是奔驰站在未来审视当下的前瞻性布局和决策——你可以怀疑奔驰转型的速度和节奏,但不能怀疑这些百年大厂驾驭产业周期的前瞻眼光和战略定力。
为应对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奔驰早年启动了全新的“XX科技项目”。

而我们看到的两款概念车的如期到来,正是该技术创新项目逐一落地的成果“预演”。从首款推出的VISION EQXX能效概念车,到今年广州车展前揭幕的第二款AMG GT XX概念车,说明奔驰已经拿到了从基础能效到性能天花板的所有核心技术的“通关密码”。
在奔驰内部语境中,“XX”分别代表了“X-Factor”和“X-Divisional”,前者象征突破常规、敢于颠覆的创新思维,后者代表跨领域、跨团队的协作模式。两者代表创新领域的两种“变量因子”可谓相辅相成,才能让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协同,让奔驰从容驾驭变局。

所以,真正的武林高手,无需刻意“炫技”!正如梅赛德斯-奔驰,因为无论在技术家底和未来储备上,都足够从容应对未来变局。
(本文作者杨小林系资深汽车媒体人、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车壹条&好车推荐官|总编辑)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