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11月20日,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启境品牌首次正式公开亮相。在华为“界”系列已形成15万至150万元完整价格覆盖的当下,全新“境”字头品牌启境的登场,初看似乎只是智能汽车市场的又一个新选项。但当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市场定位与生态协同模式,我们发现启境的战略意义远非“新增一个品牌”那么简单。作为华为智能汽车从“技术赋能”迈向“生态共创”的关键一步,启境不仅可能改写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合作范式,其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深度碰撞与融合,更生动诠释了这种新模式的生命力与挑战。01,生态共创:打破边界,从“输出”到“共生”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
华为与启境的合作模式,代表着智能汽车产业合作模式的深刻进化。它超越了传统“技术供应”与“制造落地”的简单分工,实现了从产品定义、研发落地到营销推广的全链条深度融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描述的“嵌入式协作”模式——双方团队合署办公、同步推进——彻底打破了行业惯例。然而,这种深度共创绝非一帆风顺的浪漫旅程,其核心价值恰恰在碰撞与磨合中得以淬炼。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赋能沉淀”机制。通过“全程陪跑、全流程共创”,华为向启境团队深度传递体系化能力。但这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双向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启境人员不仅能同步掌握核心方法与经验,更能将这些流程标准和工作逻辑内化为自身的组织能力。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范式,为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的合作提供了良性模板,既保障了当下产品的协同质量,更奠定了启境长远发展的核心根基。02,华为乾崑的四个“All-in”
华为对启境的全力支持体现在四个“All-in”上:技术All-in、团队All-in、流程All-in和理念All-in。华为乾崑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核心品牌,每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8000人团队已在架构、硬件、安全性等维度构建了坚实技术壁垒。

技术层面,华为乾崑为启境提供了完整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全新升级的WEWA架构将云端运行的World Engine世界引擎与车端运行的World Action Model世界行为模型相结合,配合192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顶尖硬件,以及全新升级的全维防碰撞系统CAS4.0,为启境构建了技术起点优势。截至2025年10月,华为乾崑智驾搭载量已突破100万辆,用户累计辅助驾驶里程58.1亿公里,这一大规模实际行驶数据为启境的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华为数字底盘引擎的应用。这一技术打通了原本分散的XYZ三轴控制,实现动力、制动、车身、座舱等系统的全域融合控制。当广汽深厚的机械底盘调校经验与华为的软件算法优势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然而,将广汽深厚的机械底盘调校经验与华为的软件算法优势完美结合,并非易事。靳玉志坦言,初期双方工程师因理念差异巨大,曾多次“拍桌子、甩门而出”。广汽团队基于数十年造车经验,对底盘调校的机械质感、驾驶反馈有着近乎本能的执着;而华为团队则坚信软件定义底盘、算法优化体验的潜力。一方强调“路感”、“厚重感”等传统评价维度,另一方则追求通过软件实现更精准、更灵活的动态响应。这种源于不同产业基因的冲突,一度让合作陷入僵局。
但正是这种深度的碰撞,最终催生了融合的创新。 双方没有停留在各自为政,而是通过反复的实车测试、数据对比和方案迭代,寻找最佳结合点。华为团队深入理解了传统底盘调校的精髓和用户感知的关键点,广汽团队则逐步接受了软件算法在提升操控极限和舒适性方面的巨大价值。最终,他们共同摸索出了一套融合双方优势的调校方案——既保留了广汽擅长的底盘厚重感和高级行驶质感,又通过华为的软件算法实现了更精准的转向响应、更稳定的过弯姿态以及更细腻的滤震效果。靳玉志感慨道:“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结果证明,这种深度的碰撞和融合是值得的,它创造出了单一团队无法企及的产品力。” 这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两种产业思维和工程文化的深度融合。03,在极致与实用间寻找平衡点的产品哲学

启境的产品哲学体现在其“美得有分寸”的设计理念上。在电动车时代,电池包的厚度是设计美学的“物理魔咒”。启境团队通过对每一毫米的死磕,实现了低趴动感造型与宽敞内部空间的兼得。

启境汽车CEO 刘嘉铭
这种“既要又要更要”的极致追求,在研发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启境汽车CEO刘嘉铭分享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为了将车身高度降低关键的3厘米,以达成更完美的运动姿态比例,同时保证内部头部空间不缩水,双方团队陷入了“毫米级”的拉锯战。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案:压低座椅高度(但需保证舒适性)、优化底盘电池包布局(确保安全和续航)、增大轮毂尺寸(但需平衡成本和舒适性)……每一个细微调整都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无数次模型推演、油泥模型制作和实车验证,团队最终通过综合优化座椅结构、电池包内部空间利用率和悬挂几何,在保证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这3厘米的降低目标。这种对细节的“死磕”,正是启境对用户拒绝在美学与实用、操控与舒适之间做妥协这一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极致回应。
2026年,启境将同步推出SUV与轿车两款车型,启境全系搭载华为乾崑L3级架构和华为数字底盘引擎,意味着其从诞生就站在了智能技术的制高点上。而其背后则是无数个类似“降低3厘米”和“底盘融合”这样深度共创、反复打磨的故事。04,超越标准的安全理念
在安全方面,启境展现出超越行业标准的严苛要求。电池安全融合了广汽弹匣电池的技术积累、宁德时代的尖端电芯技术和华为的电池安全标准,将144项安全相关设计要素和86项电池DV测试标准融入流程。

华为团队提出的极限测试标准,再次体现了共创中的高标准牵引。靳玉志提到华为团队要求进行远超国标的测试:浸水试验做到国标的96倍、盐雾试验做到国标的5倍、机械冲击做到国标的2.8倍。面对这些被内部称为“魔鬼标准”的要求,启境团队没有退缩或讨价还价,而是选择迎难而上,照单全收。此外,双方还首创行业最严苛的四纵横耐久测试,将湿热交变、高温高湿、振动、充放电四种严苛工况进行叠加测试,模拟车辆在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这种“为万分之一可能投入百分之百功夫”的安全哲学,是双方团队在安全理念上高度共识的体现,也是生态共创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上的具体实践。05,“移动智能体”重新定义智能汽车本质
华为乾崑提出的“移动智能体”概念,打破了“智能=功能叠加”的行业认知桎梏。其核心是“主动智能”,基于用户驾驶习惯和出行规律进行数据沉淀与分析,无需手动触发即可提供适配服务。从接送孩子安全到校的智能监护,到通勤路上的拥堵预判和补能提醒,再到应急场景下的主动预警和救援联动。

这一理念的背后是全栈华为乾崑出行生态的支撑。车云协同技术实现“云端大脑+车端执行”的实时联动,鸿蒙互联保障跨设备无缝流转能力,共同构建了“移动智能体”的技术底座。
而作为华为理念All-in的产物,启境毫无疑问是实现“移动智能体”的最好载体。启境试图让智能技术回归到用户真实需求场景,当行业多数玩家还在比拼硬件参数和功能数量时,启境已率先转向体验与场景的深度重构。06,汽车行业生态共创的时代已至
启境的诞生预示着智能汽车产业竞争进入新阶段。单一的技术优势或制造能力已不足以构筑长期护城河,而生态协同能力正成为新的竞争维度。华为通过启境项目展示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一种可复制的合作模式。

这种深度共创模式对行业具有多重启示:首先,它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有能力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模式创新的跨越;其次,它展示了传统制造基因与科技智能基因如何通过深度碰撞实现价值最大化;最后,它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兼顾短期产品落地与长期能力建设的合作范本。
当然,启境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双车齐发的产品策略需要精准执行,同级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而用户对新生品牌的接受度也需要时间培育。但启境拥有的,是华为全面赋能的技术底气、广汽深厚的制造积淀,以及一种迥异于行业常规的协作模式。
结语:
启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市场增添了一个新品牌,而在于其探索并实践了一种智能汽车发展的新路径。它既不是简单的“华为造车”,也不是传统的“广汽转型”,而是两种产业优势在深度碰撞、激烈磨合中最终融合诞生的新物种。从数字底盘调校的“拍桌子”到最终达成共识,从“降低3厘米”的毫米级死磕到接受“魔鬼标准”的安全测试,这些研发细节生动地证明,这种融合是真实的、深刻的,也是充满挑战的。这种融合如果成功,将不仅为启境带来独特的市场竞争力,更将为整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提供关于合作模式、创新路径和产业融合的宝贵新思路。
在电动化已成为行业标配的今天,智能化竞争正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生态较量。启境作为华为乾崑生态的“第一境”,其后续市场表现将是对“生态共创”模式实际成效的终极检验。无论结果如何,这种勇于打破边界、在碰撞中寻求融合的尝试,以及由此产生的那些关于产品、技术和协作的生动故事,已经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和实践样本。(文|陈庆)
评论 0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