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汽车工业熠熠生辉的百年历史长河中,定义“豪华”的权力长期掌握在以德系、意系为代表的少数几个拥有深厚积淀的品牌手中。当时间来到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却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50万元以上的豪华SUV细分领域,从以往对标BBA的传统豪华,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发车型在上市宣讲中,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同一个名字——问界M9。车企开始纷纷对标问界的科技豪华,这背后是对问界“新豪华”价值感的认可。
从销量来看,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似乎显而易见。作为一款均价在50万元以上的旗舰车型,问界M9累计交付超26万辆,不仅创造了50万元级车型的交付新纪录,更确立了其行业标杆的地位。
向班级中“考得最好”的那位同学学习,与其对标自然无可厚非。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位同学又是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纵观问界M9的标杆之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很难用单一层面的突出概括。但从内核出发,答案又十分简单:它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理性探索,完成了对高端市场价值评判体系的彻底重构。
轻量化“隐形长城”是如何炼成的?
剥离那些浮华的词藻,回归汽车工程学的最底层,我们会发现问界M9之所以能成为新标杆,首先源于其在“看不见”的地方构建了一道极高的技术护城河。

在汽车制造领域,车身结构往往被视为一款车的“骨骼”,它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安全性、操控性以及能效表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限于成本与工艺难度,极致的轻量化往往只是百万级超跑的专属。而问界M9则打破了这一行业潜规则,其玄武车身以高达80%的白车身铝合金占比,向市场展示了何为“不计成本”的用料诚意。
这种对材料的极致追求,还直接带来了车身减重12%的显著成效。但在工程学的视角下,单纯的“轻”并非目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轻”的同时实现更强的“硬”。问界M9给出的答案是工艺的革新与材料的科学配比。通过一体化压铸工艺的应用,这款车的车身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了95%,连接点减少了70%,既轻又稳,才是一款好车应有的“双重标准”。

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应用对问界M9而言并非孤立的炫技,而是服务于整车性能的系统性工程。率先搭载的全球最大尺寸一体化压铸铝合金后车体,配合在12处关键部位采用的2000MPa潜艇级热成型钢,以及在门框等区域采用的1500MPa热成型钢,共同构建了其高度可靠和安全的车身属性。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反馈到驾驶者的日常使用体验上,成为“好开安全”这个模糊概念背后真正的原因所在。
此外,在汽车的新能源时代,更轻盈的车身也有着更现实的经济意义。它意味着驱动所需的能量消耗有效降低,这种物理层面的优势能够被直接转化为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高的能效表现。仅仅是在这一点上的提升,就已经足以让整个产品实现“脱胎换骨”的不同,成为同辈们学习、研究与对标的榜样。
“理念引领”完成豪华标准重构
如果说工程制造层面的硬核实力是问界M9成为标杆的基石,那么其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表现则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它能精准击中高端用户的痛点,实现从“产品对标”到“理念引领”的跨越。

不容忽视的是,当下的高端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从“符号消费”到“价值消费”的理性回归。过去,消费者购买豪车可能更多是为了车标所带来的身份认同;而现在,随着智能化浪潮的洗礼,用户开始更加关注产品本身能够为生活带来何种实质性的改变。而问界M9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对标逻辑的转向。从单纯比拼产品功能和品牌声名,转向了更高维度的“消费场景定义能力”。
细究这种转变的核心或许在于问界M9产品本身深入骨髓的“新”主张。从设计之初,它就不止将智能化仅仅视为一种配置的叠加,而是将其作为重塑用户体验的“赛点”。以辅助驾驶为例,问界M9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在实际体验和用户口碑层面都做到了“破圈”,已经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改变出行方式的生活伴侣。加之配套的HarmonyOS 4智能座舱的智能化加持,这种科技旗舰级别的实力,让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同级别车型中的智能化“对标选手”。

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智慧”为核心的豪华定义,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汽车市场的圈层壁垒。使其不仅赢得了商务精英、名人明星的青睐,更成功穿透到了家庭用户和智能技术爱好者群体。
这种全场景的满足能力也直接体现在了用户口碑上。权威数据调查显示,问界M9已用绝对优势蝉联了新能源SUV车型净推荐值(NPS)第一名,并斩获混动大型SUV用户满意度冠军。这份成绩不仅有力地回击了关于“智能汽车没有灵魂”的质疑,也进一步验证了市场对于“新豪华全场景标杆”的确已经存在的广泛共识,而这个共识的名称正是问界M9。
因此,当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问界M9被越来越多地用来对标?答案或许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确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它为行业展示了一个关于“新豪华”的、清晰且可实现的形态。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拥有这样一款被全行业“拆解”和“学习”的标杆产品,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过程中,最值得记录的注脚。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