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魏牌全新高山还没正式上市,长城汽车的高管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为这款新车“造势”。
据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说,总经理穆峰这次向他主动请缨,要在高山新车发布会上好好讲一讲Hi4的技术,准备“说细一点,聊久一点”。
虽然是技术出身,但穆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寡言的理工男,而是一位够格的营销达人,且表现了极强的“长城风格”——能说、敢说。近日,他在社媒平台上向增程技术的直接“开炮”便为尚未上市的高山制造了一个“常谈常新”的热门话题。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上增程,明明我们有更好的Hi4,为什么要开倒车呢?”在穆峰看来,魏牌高山作为一款MPV车型,理应有更强的动力储备和更稳健的动态驾驶表现,所以用Hi4会更靠谱。意料之中的是,穆峰这番话取得了不错的舆论效果,但同时也将增程式和Hi4再次拿到了“针尖对麦芒”的对立面上。
魏建军曾告诫长城高管,“发布会上不能有吹牛皮的情况发生,不要用千万、百万内最好这种描述去定义产品。”而Hi4对增程的宣战或许是一种长城技术自信的体现,但从现实意义的层面讲,无疑也站在了市场主流的反方阵营。
任何观点都需要论据支撑,Hi4相比增程是不是真先进,或者说更能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增程式是不是真落后?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回归技术本身的思考与探讨进行论证。
现在谈技术落后,是否为时过早?
从目的倒退,无论是增程还是Hi4,都是对燃油动力形式的补充,是汽车新能源转型中的技术产物。而从大体的技术逻辑来看,两种系统都是可油可电,只不过具体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
其中增程式可以看做是一种串联式混动模式,主要由增程器、动力电池组、驱动电机等组成。但是,增程器并不直接驱动车辆行驶,而是以动力源的形式在动力电池电量低于一定的阈值时才会启动,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些电能一部分供给电动机驱动车辆,另一部分供给电池充电,从而在馈电状况下提升整车的续航里程。
所以基本可以说,增程车的驾驶特性和纯电车一样,只不过相比纯电车外挂了一个类似于充电宝功能的“增程器”,这个增程器则约等于一个小型的发动机。
Hi4技术则是一套混联多模电驱系统,支持纯电、串联、并联、直驱、能量回收等9种模式,严格意义上属于多档位插混阵营。所谓“多档”无疑更偏向油车属性,而Hi4的确也可以通过直驱模式,让发动机直接带动车轮,此外,三动力源双轴分布的设计还能实现四驱功能。
工作模式的多样化,意味着Hi4的技术复杂度要高于增程式。在长城汽车的认知中,Hi4比增程式的优势项主要体现在,比如高速行驶状态或者馈电状态下,发动机直驱效能要比电机驱动更强,给用户的动力体验更好。再比如复杂路段下,Hi4能以四驱模式实现动力和脱困能力的提升。综合而言,就是注重综合效率和全场景的覆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Hi4模式似乎并不利于常见场景下的用车体验。比如城市路况下,在以中低速驾驶车辆时,经常容易频繁启停,速度差较大,这会让发动机经常处于低负荷、低转速的状态,难以维持在高效区间运行。所以即使有多档位,也很难改变发动机因工况不佳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此外,由于多档位变速器运行较为复杂,一定程度上会抵消电机本身动力高效输出的优势,影响发挥,如果兼顾中低速的工况运转设计,无疑会使其整体设计更加复杂,投入的成本自然更高。而增程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从头到尾的电机直驱可以很好迸发动力,完成动力回收等一系列动作。
事实上,所有主动愿意接触新能源车型的用户,他们大多数的诉求都是希望能首先保证纯电体验,然后兼顾不错的续航,尽量避免频繁补能,发动机用的越少越好。
而这种期待随着电池技术和增程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落地,“大电量、小油箱”渐成趋势。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事业部CTO高焕就曾预测称,未来10万元以下的入门A级车的纯电续航会达到200公里,而300公里会成为主流的配置,顶配车型会达到400公里。
由此可见,用户对纯电的偏好和对补能的困扰都会一一化解,增程式也不再存有短板。
回到增程式和Hi4技术谁落后谁先进的初始话题,从技术本源来看这其实就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强,只能说与不同用户的场景需求是否适配。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很多不足之处将被快速补齐,无论怎么说,现在定论都为时过早。
拒绝增程,坚持Hi4,长城能赌对吗?
但长城汽车对Hi4始终有执念。
早在2022年的时候,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就曾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随后他又接连发文表示,增程式就是落后的,隔行如隔山,别把随性当个性。并暗喻,落后就要“挨打”,吹起来的泡沫总要有人来戳破。
之后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也多次强调,“魏牌绝不使用增程!”因为增程技术在某些场景下存在短板,如馈电、爬坡、高速等情况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如今穆峰再次重复表达这一观点,基本可以确认长城汽车是要在Hi4路线上死磕到底了。
不过,长城对Hi4的坚持,并不能影响那些曾与自己统一阵营的友商朝着增程式主动“投怀送抱”。
将时间倒回到几年前,当时不是没有车企站在长城这一边,比如上汽和大众就曾是增程式的反对者。
2021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朱军曾表示,没有传统造车能力的车企往往会做增程式新能源汽车,因为不需要应用很好的发动机。话里话外不乏对增程式的鄙夷之意。此外,大众中国CEO冯思翰和CTO威德曼也直言增程式没有价值,是过时的已经被抛弃的技术。
然而实际行动往往会验证现实的真理。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上汽大众便将亮相首款增程式6座概念车型,这款车定位全尺寸大型SUV,或将对标理想L8和L9。还有另外一款增程式5座车型也在规划中,或将对标理想L6或L7。
而始终坚持增程路线的理想创始人李想两年前说的“中国自主品牌,还在坚持多挡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这个判断可以到2025年来验证”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放大。
因为不只是吉利、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和鸿蒙智行、零跑等新势力品牌,连合资品牌都比预想中更早的向增程“倒戈”了。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到118万辆,同比增长63%。相比之下,插混车的增长速度是91.69%,纯电车的增长速度是27.72%,增程式是纯电车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入局,增程式大概率会在当10%左右的新能源市场占比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认为,2027年增程式(含插电)将占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三分之一,2030年将提升至55%,届时会与纯电车型和燃油车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此外还有专家预测称从2024年到2030年,全球增程式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会在17%-18%之间。
“增程的出现是消费者呼唤出来的,是消费者选择出来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孙勇评价增程技术时说。同时有观点认为,增程式不是过渡技术,而是满足“双碳”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路线。
当然,这并不代表长城主张的Hi4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但也并不能证明“真理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毕竟市场已经在用脚给增程式投票,反复印证其提振销量的可行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增程式起到的是生命延长线的作用。
或许,长城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如今,应用Hi4技术的高山至今仍在生死线上徘徊,月销三位数的成绩也不免令人为它担心。最好的结果是,可能在全新高山上市之后,穆峰这场“技术课”会让高山等到柳暗花明的一天,但可能性又会有多大呢?仍是没有答案的猜想。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