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5月7日,吉利突然发布公告:宣布拟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私有化极氪,交易完成后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并与吉利汽车完全合并。每股25.66美元的私有化价格,较其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3.6%,较近30日均价溢价20%,受此消息刺激,极氪美股盘前暴涨11%,吉利港股同步拉升0.24%。
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的原因通常是股价低迷,甚至低于净资产值,而成交量长期低迷使得公司丧失再融资功能,因此会选择私有化并主动退市。去年5月极氪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彼时从极氪诞生到成功上市用时仅37个月,刷新了新能源车企史上最快上市纪录。现在上市刚满一年,股价表现也远未到需要主动退市的地步。
极氪退市显然是吉利汽车另有考虑。
华尔街的过客
吉利汽车此次建议私有化极氪之前,市场对此并无明显预期。而吉利汽车的官方公告中,也并未将私有化极氪与地缘政治因素挂钩。但在中美关税战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首先都会将其解读为是吉利汽车为了规避地缘风险所做的“未雨绸缪”。
2023年以来,蔚来、小鹏、理想等在美股上市的新能源中概股股价持续低迷。蔚来市值较峰值缩水超60%,小鹏股价跌幅更达70%以上。
极氪登陆纽交所时也是“流血上市”,A轮融资后估值已经130亿美元,但IPO前估值仅有51亿美元。翻看极氪一年来的股价走势,市值最高时也才84亿美元,最低时甚至下落到33亿美元,这显然也没有达到极氪当初预期的目标。虽然美国是全球资本最活跃的市场,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中概股想要在美股获得融资的难度今非昔比。
更有甚者的是,现在美国方面已经暗示了会将要求中概股摘牌退市作为关税谈判的筹码,中概股不管愿不愿意,实际上都已经被迫进入了“生存模式”。
融不到钱,还有可能成为谈判桌上的条件,倒不如早点主动“回国”。新一轮回流潮正在酝酿,其实像蔚来、小鹏、理想早就已经实现在港股的二次上市。内地和香港股市也都已经明确表达了支持中概股回流,而这次极氪退市或许也会成为一个风向标,为这轮回流潮拉开序幕。
“一个吉利”的阳谋
除了外部环境的原因,极氪退市并回归吉利汽车,更像是吉利汽车内部做出的一次主动选择。
从收购沃尔沃,到整合宝腾、路特斯,再到内部孵化几何、极氪、领克、银河等众多品牌,吉利一直在并购与整合的道路上狂奔。但走到现在,吉利庞大的汽车版图已经使其向前的步伐越来越沉重。
拳头缩回去,打出来才更有力量,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去年吉利发布《台州宣言》,提出“战略聚焦、整合、协同”五大方针。李书福在时隔十年之后,重提“回归一个吉利”。其内核仍然是面对向上增长和可预见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吉利需要收缩战线、集中资源、消除内耗、保存实力。
此后,吉利就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整合动作。包括吉利几何、翼真(LEVC)和雷达纷纷并入吉利银河,领克与极氪合并成立了极氪科技集团,吉利旗下电池业务整合并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等。本以为整合到此为止就已尘埃落定。但没想到现在刚刚完成合并的极氪也要退市并入吉利汽车,这说明“一个吉利”的整合战略还会继续深化。
极氪并入吉利后,其SEA浩瀚架构、智能驾驶技术等将向吉利全系开放,实现研发成本分摊,进一步强化技术共享与供应链协同,助力吉利冲击2027年500万辆销量目标。同时,吉利汽车作为更成熟的上市平台,其融资渠道和成本也可能更具优势,可以为极氪的持续发展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支持。
李书福“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的表述,更像是暗藏乾坤。吉利汽车去年销量是比亚迪的一半,但市值却不到对方的五分之一,业绩表现与股价表现倒挂。吸纳极氪科技集团能为上市公司注入更多高价值资产,未来可能以集团整体形式寻求更高估值。
结语:
极氪从美股闪电退市,表面看是吉利应对中概股寒冬的被动选择,实则暗含李书福对全球汽车产业变局的主动谋划。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中概股的资本逻辑已从“向外扩张”转向“向内避险”,极氪的退市或将加速这一趋势——当融资效率与战略安全无法兼得时,回归本土资本市场成为车企的理性选择。
而吉利的“台州宣言”则揭示了另一层深意: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混战中,车企的竞争焦点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资源聚合”。极氪并入吉利体系,不仅是技术的共享与成本的优化,更是对“大集团作战”模式的验证:唯有打破品牌壁垒、集中火力突破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
未来,这场退市或许只是序幕。吉利的“一个吉利”战略若能成功,或将为中国车企的多品牌整合提供范式——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留给车企的终极命题。(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