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5月7日,吉利汽车突然宣布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私有化极氪,推动这个上市仅一年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从纽交所黯然离场。曾经被视为国产特斯拉的行业新贵,为何在资本市场尚未站稳脚跟就选择撤退?褪去上市光环的极氪,又能否在吉利的庇护下实现重生呢?
私有化背后的生存焦虑
据吉利汽车于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私有化极氪,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本集团实益拥有者除外)。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该价格较最后交易日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13.6%,较截至最后交易日止最后30个交易日期间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溢价20.0%。截至公告发布时,吉利汽车持有极氪已发行及发行在外股本总额约65.7%。倘若私有化建议落实并完成,极氪将成为本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数据显示,2024年极氪虽营收同比增长47%至759.1亿元,销量突破22万辆,但全年仍亏损57.9亿元,尽管减亏30%,始终未能跨过盈利门槛。在特斯拉、比亚迪凭借规模效应横扫市场,小米SU7以性价比优势突袭赛道的背景下,极氪在资本市场的估值空间正被不断压缩。
私有化,或许正是吉利对极氪的一次断尾求生。将极氪完全纳入集团体系,意味着可以避免公开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更灵活地调配资源,加速与领克的整合。但这场资本撤退能否换来战略转机,仍是未知数。
价格混战以及定位崩塌
极氪的产品布局从20万级的极氪X到80万级的极氪009,横跨六个价格梯度,轿车、SUV、MPV全线覆盖。这种看似全面的策略,实则让品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当极氪001从30万+的高端定位突然推出20万级版本,消费者开始质疑其豪华属性;而76.9万的极氪001 FR刚树立技术标杆,转眼就被小米SU7 Ultra用52.99万的定价截胡。回想当初发布会上,极氪CEO安聪慧自信放话:“友商们五年之内也造不出来”。然而仅隔一年,小米SU7 Ultra便以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1.98秒、纽北圈速6分46秒的狂暴性能横空出世,售价仅52.99万元。这场技术对决,让极氪的“五年之约”成为行业笑谈。
价格过山车背刺车主
销量数据背后,是极氪瘸腿式的产品结构。目前,极氪靠极氪001和7X两款老车型撑起大半江山,却因技术迭代缓慢、智能化短板频遭诟病;斥资4亿元研发车门的极氪MIX,以28万的定价和宝宝巴士的定位,换来月销三位数的惨淡成绩;78.9万元的极氪009光辉,上市初期风光无限,却因高价和单一使用场景迅速滞销,最终靠降价清库存收场。
更让老车主寒心的,是极氪的背刺式产品升级。前脚刚提的极氪001,不到半年就迎来搭载浩瀚智驾2.0的2025款;极氪007更夸张,新车上市即降价2-3万元。这种早买早吃亏的操作,本质上是在透支用户信任,车主无奈只能拉横幅维权。
从黑科技到翻车现场
曾经引以为傲的800V超充技术,如今成了用户投诉的重灾区。有车主实测发现,200次快充后功率直接腰斩,从200千瓦骤降至130千瓦。尽管官方解释为电池保护机制,但消费者并不买账,花高价买来的黑科技,只能享受短期红利,谁也难以接受。而智能驾驶系统更因LCC失控事件登上热搜,技术研发与安全验证的漏洞暴露无遗。
不仅如此,极氪的销售和服务网点覆盖不足,售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让车主吐槽不止。不少车主抱怨极氪服务止于大定,买车买出一肚子气。汽车市场中,用户口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极氪的服务与其高端定位落差太大。
总结:
3月21日,吉利旗下电动车品质极氪科技集团CFO袁璟立下军令状,誓言2025年实现单季度扭亏为盈,年度盈利目标直指香港会计准则。私有化后的极氪,或将通过与领克的深度整合,削减内耗、共享技术;同时,聚焦核心产品,重塑品牌定位,摆脱大而全的陷阱。
但前方的路依然荆棘密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特斯拉的规模效应、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小米的生态优势,每一个对手都不容小觑。极氪私有化不是终点,而是又一次起跑线。当褪去资本光环,这个曾迷失在价格混战与技术瓶颈中的品牌,唯有聚焦核心价值、重拾用户信任,才能在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实现真正的逆袭。否则,这场闪电退市或许将成为其命运的转折点,不是涅槃重生,而是黯然退场。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