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4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以90.5万辆的零售销量交出了一份“高增长但显疲态”的成绩单,这背后,是新能源市场从“狂飙突进”向“稳中求质”的转变。
01
新能源增速踩下“理性刹车”
当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大关时,行业欢呼“燃油车时代终结”。但翻开4月销量数据的另一面,会发现这场新旧势力的较量远比想象中复杂。新能源渗透率51.5%的亮眼数字背后,是市场分化加剧的信号:A00级微型电动车以94%的同比增速撑起增量大盘,而B级车市场同比仅增长20%,且份额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
一方面,2024年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等政策集中释放后,新能源市场透支了部分需求,而2025年普惠性政策的退出让消费者更趋理性。
另一方面,车企战略调整也加速了市场分化。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通过推出低价车型,如星愿、海鸥、五菱缤果等抢占下沉市场,而中高端品牌则面临Model Y、小米SU7等明星车型的“内卷式”竞争。
与此同时,4月燃油车促销幅度稳定在22%、轩逸/朗逸重回销量TOP15、德系品牌推出全新EA888 EVO发动机、宝马3系、奔驰C级在4月的成交量环比增长25%等等,已经说明燃油车的反击战已然彻底打响了。
当然,新能源市场的“刹车”并非衰退信号,而是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必经阶段。当“经济型电动车普及才能真正拉动增量”成为行业共识,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矛盾,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
02
价格战降温:从“明枪”到“暗箭”
与2023年“每三天一款车降价”的疯狂相比,2025年4月的价格战显得格外克制。全月仅14款车型官宣调价,据不完全同级2024年同期多达41款。这一变化背后,是车企从“以价换量”的短期博弈,转向“价值升级”的长期竞争逻辑。
政策托底与市场回暖共同促成了价格战的降温。年初以旧换新补贴提前落地,叠加地方消费券、金融贴息等组合拳,直接提振了消费信心,4月零售同比净增22万辆,让车企有了“让利但不流血”的底气。
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可以得知,行业库存结构的改善是扭转恶性循环的关键。1-4月厂商与渠道库存合计增加12万辆,与过去五年同期平均下降37万辆形成鲜明对比。
库存压力缓解后,车企纷纷转向“隐性优惠”,比如比亚迪喊出全民智驾加配不加价、南北大众推出“双终身质保”权益,这些策略既维持了价格体系稳定,又强化了产品竞争力。
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价格战看似熄火了,但火药味已然很浓。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同比下降3%,德系、日系份额分别流失3.4和2.7个百分点,而自主品牌以65.5%的零售份额创下新高。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向技术研发、供应链效率和用户体验等深水区转移,这意味着“暗箭”或许比“明枪”来得更加惨烈。
03
置换潮重构消费生态
乘联会4月市场分析还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那就是4月以旧换新申请量达到270.5万辆,这或许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增换购用户占比攀升至70%,首购群体萎缩至31%。
政策杠杆撬动了存量市场的巨量需求。中央与地方两级补贴叠加车企置换礼包,使车辆置换成本平均降低3万-5万元。但更深层的驱动力来自车辆生命周期规律:2016-2018年购车高峰期的车辆正进入置换窗口,而这批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动化的接受度远高于首购群体。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4月豪华车零售同比下降18%,但均价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销量逆势增长24%,理想L9、蔚来ET5等高端产品成为置换首选。
置换潮的另一个赢家是自主品牌。比亚迪、奇瑞等企业在置换市场斩获颇丰: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万辆中,增换购占比超75%,直接拉动其零售份额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合资品牌仍依赖首购市场,导致在置换浪潮中节节败退。这场变革甚至改变了渠道生态——二手车评估、金融方案设计、跨品牌置换服务已成为4S店的核心竞争力。
当企业不再盲目追求销量数字,而是聚焦用户真实需求;政策不再粗暴“输血”,而是通过机制激活内生动力;消费者不再被价格绑架,而是在多元选择中实现价值最大化。略显疲态的4月车市,似乎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理性繁荣。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