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于2025年6月26日上市,以1小时斩获28.9万大定订单的史诗级数据,碾压特斯拉Model Y全年在华销量的一半。这场爆发不仅刷新行业纪录,更以“技术普惠+生态霸权”的组合拳,重构了汽车市场的竞争逻辑。
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700TOPS智驾芯片等豪华配置,却将起售价锚定25.35万元,比Model Y低1万元。这种“顶配即标配”策略直接瓦解了传统车企依赖“低配引流+选装溢价”的盈利模式:
成本控制革命——通过自研V8S电机(降本18%)和规模化应用2200MPa超高强度钢(降本23%),将核心部件成本压至传统车企的60%;
性价比碾压——同级竞品中,Model Y续航仅593公里,而YU7达835公里;极氪、小鹏等竞品虽价格更低,但硬件配置与智能化层级显著落后。
车动力刘杰——饥饿感与生态黏性能否同时存在?
小米将消费电子领域的“神秘感营销”迁移至汽车赛道:
早期展示时锁定车门,仅通过循环播放835km续航、3.23秒加速等参数激发用户想象,留资量达SU7同期的3倍;45%订单来自小米手机用户,车机无缝联动米家设备(如远程启动空调、控制智能家居),形成排他性体验闭环。雷军个人IP更撬动亿级流量,发布会话题阅读量超10亿,单用户获客成本仅为传统车企的1/3。
但实际上其中的弊端,也在悄然显现——28.9万订单需消化超1年,标准版提车周期长达57周,引发用户焦虑;同时还引发了黄牛乱象,订单遭二手平台加价倒卖,溢价最高达2万元,部分消费者恐慌性锁单加剧供需失衡。
针对这一弊端,竞争对手快速反应,蔚来、极氪等品牌趁机推出“补偿5000元定金”政策争夺退单用户,特斯拉则以Model Y无人驾驶自动交付的科技演示反击。
不过不得不说,当同级竞品为激光雷达选装标价3万元时,YU7将其变为25万级标配。雷军并未发明新技术,而是用手机行业的“硬件击穿”逻辑,撕碎了燃油车时代的溢价霸权。
这也就意味着汽车业的“iPhone时刻”已然到来。小米YU7证明:在智能电动赛道,真正的护城河并非百年品牌溢价,而是以生态协同实现用户价值的深度渗透。传统车企若无法打破组织惯性,恐将如诺基亚般沉没于数字洪流。
车动力邓瑞鹏——难道只有小米知道用户到底想要什么?
毫无疑问,小米YU7的成绩可谓创造历史,但成绩单的背后更值得大家思考。比如在设计层面,很多人吐槽其“抄袭”,不得不说这是小米选择的一条“捷径”,但问题在于人家交出来的设计成果确实能吸引到用户。
需要注意,小米YU7的高颜值其实也只是“敲门砖”,吸引到大家关注后,人家确确实实在产品实力层面能够经受住考验。单论配置的丰富程度、技术含量以及时下用户所关心续航、智能驾驶、人车交互等等,小米YU7绝对位列同价位第一梯队。这也就意味着,它不是当年那批“众泰”们,只是“金絮其外”之产品,而是结结实实能让用户愿意为之花费真金白银。
另一方面,在YU7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诸如后排抽屉、变色天幕等细节设计,均解决了大部分用户的使用痛点,能让看车之人感受到:嗯,小米懂我、小米产品经理够认真.,...
这些细节难吗?并不难,我相信只要愿意,时下任何主机厂都能轻松上车,但为什么小米能成为“吃螃蟹”那个?笔者认为主要是愿意下功夫。
作为后来者的小米,在新能源品牌洗牌阶段入局,尽管有“讨巧”之嫌,但通过这个现象级产品也算给友商们上了一课:车不好卖吗?大环境不好吗?并不是,只要足够用心、愿意深究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在期待什么?或许“拨开迷雾见晴天”也并非难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