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By【车春秋】
在中国汽车产业战略重组与新能源转型的双重浪潮中,深蓝汽车作为新晋央企中国长安的核心新能源品牌,正站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关键节点。其发展轨迹不仅折射出中国车企在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化竞争中的突围路径,更暴露了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政策与资源赋能 新央企身份的战略机遇
深蓝汽车的首要机遇来自新央企身份带来的系统性支持。作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新晋第100家央企)旗下核心品牌,深蓝直接承接了国家推动汽车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获得政策倾斜与资源扶持。
这种背书不仅强化了其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如与功率半导体龙头斯达半导体共建安达半导体,保障核心芯片供应链稳定;更使其在技术研发上获得优先权,例如全球首发3nm车规级座舱芯片、联合宁德时代布局高端电芯产业,均得益于央企平台的协同效应。
从市场维度看,新能源赛道的持续扩容为深蓝提供了增量空间。2022年12月至2025年3月,深蓝累计销量稳居央企新能源品牌第一,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同比增长71%,印证了其产品竞争力。而“香格里拉计划”“北斗天枢计划”等战略的先行探索者身份,使其在电动化(超级增程技术、120km/h碰撞不起火电池)与智能化(全场景NOA、L3/L4智驾)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为抢占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全球化布局则是另一重机遇。
深蓝锚定“1+5+2”全球市场布局,已进入66个国家及地区,2025年欧洲市场正式落地,泰国S05专用工厂投产目标直指“全球月销两万”。这种“技术输出+本地化制造”的模式,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能通过全球复杂工况打磨产品,形成“出海反哺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
全球化与技术迭代:突围路上的现实挑战
尽管机遇显著,深蓝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全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欧洲作为新能源汽车发源地,不仅有大众、宝马等传统巨头转型施压,还有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同台竞技。
深蓝虽以“620km长续航+3C超充”等产品力切入,但如何在品牌认知度不足的情况下突破“性价比陷阱”,建立高端化心智,仍是其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难题。
其二,技术迭代的持续性压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半衰期不断缩短,深蓝虽已实现3nm芯片量产、激光雷达全系标配,但竞争对手在固态电池、城市NOA等领域的突破从未停歇。
2026年计划发布的“碰撞不起火电池”与“高效电驱”需持续投入研发资源,而中长期“下一代先进电池”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更考验其基础研发能力——这既是对深蓝的挑战,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随”到“领跑”必须跨越的门槛。
其三,产业链协同的深层考验。虽然深蓝通过“量产一代、在研一代、探索一代”模式布局功率半导体,但在SiC模块等高端领域仍依赖外部合作。全球供应链波动下,如何从“联合布局”升级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避免关键环节被“卡脖子”,是其实现“科技突破力量”定位的关键。
结语
深蓝汽车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的缩影。新央企身份赋予的政策与资源红利,叠加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布局,构成了其向上突围的坚实基础;而全球竞争、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安全的挑战,则是其迈向“世界一流电动车品牌”必须跨越的关卡。在这场竞逐中,深蓝的破局之道,或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样本。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