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最近,一段由某汽车资讯平台发布的“辅助驾驶模拟测试”视频,让不少人情绪上头。视频里,几款特斯拉车型表现出色,而几款中国品牌车型则似乎差强人意。于是,“国产智驾辅助差一截”“国产还不行”这样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飞快传播。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基于一次测试就下定论的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
更何况,这次测试的规则是平台自己定的,缺乏中国计量认证(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权威背书。
对于这样一项对安全要求极高的技术,非专业、不严谨的测试,可信度几乎为零。你可以把它当成娱乐内容看,但绝不能拿它当成行业成绩单,更不能据此否定整个中国智能驾驶的技术积累。
智能驾驶是马拉松
真正的辅助驾驶能力,从来不是几次模拟考试就能判定的。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数年的长跑——算法迭代、硬件升级、海量数据验证,一个环节都不能缺。
过去几年,中国智驾辅助已经走出了“追赶”阶段。
无论是感知融合能力、大模型迭代速度,还是车端算力的提升,都已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以HUAWEI ADS为例,其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的融合感知能力,让车辆在复杂的城市路况、狭窄的小巷,甚至暴雨夜的高速上,都能保持稳定可靠的表现。
这种技术底子,不是某个非专业测试能轻易否定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智驾辅助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实打实的用户场景中进化出来的。
测试可以造一个环境,但真正的道路千变万化,考验的是系统在不确定性中的自我修复和持续学习。
数据是最硬的反击
应对这些片面化的舆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鸿蒙智行2025上半年辅助驾驶报告显示,HUAWEI ADS辅助驾驶总里程已突破16.7亿公里,用户活跃度高达94.8%,累计避险超过200万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成百上千万个真实的驾驶场景与决策瞬间——早高峰的拥堵、乡村道路的坑洼、突发的行人横穿……系统不是在实验室里面对假设题,而是在真实世界里不断“过关斩将”。
这样的数据,是经过时间和用户共同验证的成果。它不仅证明了系统的技术成熟度,更反映了用户的信任感。
相比之下,那些缺乏权威认证、无法重复验证的短时测试,不过是“噪音”而已。
别让非专业测试绑架中国智驾辅助的未来
质疑是好事,因为它能促使技术进步。
但如果质疑建立在不科学、不专业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前提上,就会变成另一种伤害。
略带惊悚镜头的“测试”视频,或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能收割流量,却可能在无形中动摇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国产技术的信心。而在辅助驾驶这种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积累的产业里,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中国辅助驾驶的每一项进步,都是工程师、算法团队、硬件供应商和测试人员无数次试验与优化的结果。
从安全冗余设计到端到端原生智驾辅助模型,从感知算法到芯片算力,每一个细节都是长时间淬炼出来的。用一场不严谨的测试去否定这些努力,不仅对技术不公平,对整个产业生态也是打击。
辅助驾驶的发展,不能被几段视频定义,更不该被不专业的测试带节奏。
或许我们都该多问一句:它的标准从哪来?它的结论经得起验证吗?
与其被一段不够严谨的视频牵着走,不如多看看那些来自真实用户的大样本数据,听听每天和智驾系统相处的人怎么说。
因为技术的真正实力,从来不是镜头前的几分钟,而是无数日夜里默默累积的每一公里。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